人人拿1萬與超徵衝突 綠委:「針對性紓困」來減緩分配不均

郭國文認爲,認爲,也許在疫情嚴重時適合,但在高通膨又景氣旺時,普發沒那麼合理。(遊念育 攝)

針對超徵4500億是否「還稅於民」的議題,民進黨立委郭國文表示,以今年超徵的邏輯來看,重點在於低估「營所稅」,也就是低估公司賺錢金額所導致的結果。換句話說,這代表今年景氣比預期的好,但全民發券或發現金目的是要刺激景氣,他認爲,也許在疫情嚴重時適合,但在高通膨又景氣旺時,普發沒那麼合理。

郭國文表示,過去幾年,臺灣經濟成長表現不錯,以2021年爲例,臺灣經濟成長率爲6.53%,創下11年最高。今年,雖然景氣趨緩,但預估整體的經濟成長率仍可破3%,甚至人均GDP有望超越日本跟韓國。

除此之外,我國機構對於明年經濟成長的預估,多落在2.5%以上;對於通膨的預估,則僅逼2%通膨穩健目標,顯示明年的景氣雖然持續下滑,但不至於衰退。整體數據顯示臺灣表現不錯,但基層的民衆卻沒有享受到經濟成長的紅利,這纔是民衆會無感的關鍵,問題在於經濟下滲不彰、財富分配不均,導致成長都是特定族羣大幅成長,普遍社會卻無感。

根據主計總處的調查,平均前20%的家庭可支配所得超過220.5萬,近年成長約每年3至4萬,後20%平均則爲35.8萬,近年成長約每年3-4千元;郭國文強調,當前20%與後20%可支配所得相差接近185萬元,差距爲6.15倍,貧富差距創下10年新高時,可以看到目前的狀況經濟成長沒有全民共享,那這185萬元的差距,可以透過政府作爲來縮小。

至於誰能符合「針對性紓困」對象,郭國文提出,過往政策性貸款,比如說學貸,標準訂在家庭所得120萬以下;然而在多年通膨下,行政部分也預計放寬標準。

根據主計總處的調查,臺灣可支配所得落在40至60%的人,平均收入爲112.9萬,也不到120萬。郭國文認爲,若要放寬標準,或許可以考慮把這40至60%的人全數納入,等於是臺灣有6成的民衆都適用;他強調,如果將每年可支配所得已經破百萬的人的錢,集中在60%的民衆上,變成這6成可得到資源增加,那人民能真正感受到「有政府,會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