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體能要補強 但體測不應成爲比賽攔路虎

運動員在預賽中創造新的紀錄是令人欣喜的事,但最近,這種驚喜在泳池裡卻有些變味。正在青島舉行的全國游泳冠軍賽競賽規程規定,預賽前16名的運動員要根據體能得分排序,只有體能排名前8名的運動員方能進入決賽。由此,在預賽中打破女子1500米自由泳亞洲紀錄的王簡嘉禾、打破男子50米自由泳全國紀錄的餘賀新等選手沒能走得更遠。一石激起千層浪,引來各方關注和熱議。

王簡嘉禾在1500米自由泳預賽中以15分45秒59打破亞洲紀錄,但因體能測試成績不佳而無緣決賽。圖片來源:新華社

對運動員來說,紮實的體能是保障技術發揮的前提。在奧運會、世錦賽等大賽中,密集的賽程和多槍比拼都會讓運動員產生巨大的體能消耗,如果沒有充足的體能儲備,很容易後程乏力,在最後關頭動作變形,喪失對頂尖選手的競爭力。2018年的杭州短池游泳世錦賽和去年的光州游泳世錦賽上,一些中國選手就出現後半程體能不足的問題,甚至在出水後感到強烈體力不支,難以多項目兼顧。因此,重視體能、強化體能,這點毋庸置疑。

也要看到,不同項目之間存在顯而易見的差異,有各自不同的專項體能要求。據瞭解,國家體育總局所強調的,是更爲底層的“基礎體能”。在今年2月份出臺的一份國家隊體能達標測試評分標準中,涵蓋了BMI(身體質量指數)、坐位體前屈、垂直縱跳、3000米跑等10項內容,成爲此後包括游泳、田徑、羽毛球、體操等項目進行體能測試的主要依據。

從強化體能的角度看,推動弱勢項目補強,讓一些多年徘徊不前的項目有所突破,基礎體能的提升也是勢在必行。但是,把體能測試結果與比賽晉級掛鉤,甚至有的項目在1/4決賽階段不比專項只比體能,也讓不少體育迷直呼“看不懂比賽”。拿全國游泳冠軍賽來說,如果選手抱着只遊一槍的心態,或許能在預賽中創造成績,但無法檢測連續作戰的能力,起不到模擬大賽的作用。對這種比賽槓桿帶來的“副作用”,不可不察。

加快體育強國建設,需要以改革創新的勇氣和智慧去更新體育理念,借鑑國外有益經驗,爲我國體育事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強化體能的初衷有積極的針對性,但在具體操作層面暴露出來的問題更需要審慎對待。如何保證體能測試的項目選擇、評價體系科學有效;如何讓運動員、教練員對體能的認識真正貫穿在訓練的日常環節中,需要體育主管部門和相關專家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給出權威解答,迴應公衆關切。

與此同時,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如何嚴格執行標準,確保公平公正,也需要強化組織管理。改革之路難免有這樣那樣的挑戰,面對改革中新出現的問題,需要及時研判,科學應對,實事求是,方能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