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拍桌 小英聽見了嗎
旺報社評
掃描QR code參與線上討論
號稱30年以來最盛大的工運「秋鬥」,成功動員5萬黑潮與會。這場活動之所以成功,不僅因爲兩大在野黨願意攜手合作,更是國民黨與社運團體合作走上街頭的首次,而且這場街頭遊行是蔡政府執政以來,規模最大的社運活動,意義非凡。
從民進黨2016年上臺以來,臺灣陷入嚴重的社運寒冬,在馬政府時期蓬勃發展的大小社運團體與意見領袖,不是跟隨進入蔡政府,就是選擇噤聲,或是大聲喊着抗中保臺,來掩蓋原先追求社會正義的公共訴求。民進黨立委範雲正是個中翹楚,國民黨時期以學運領袖、社運領導人、社民黨黨主席之尊,在大小公共議題表現亮眼,屢屢扮演臺灣公民社會的重要監督力量。在蔡政府上臺之後,不僅不制衡執政黨,卻反而一心一意監督國民黨,「傑出表現」終究獲得民進黨2020年不分區立委提名。社會清議提及範雲,不再是社運領袖或社會良心的代表,反而作爲社運圈墮落,與民進黨同流合污的例證。
社運寒冬,對臺灣政治來說,很直接也很嚴重的影響就是,在野的監督制衡力量遭到削弱。尤其是第一大在野黨國民黨向來有在兩岸關係容易被抹紅的問題,讓執政黨在過去4年裡,打着「抗中保臺」、「中共同路人」的萬用手段,就可以橫行無阻。公民團體若不從放開統獨爭議,從社會議題角度去制衡民進黨,臺灣在野力量必將呈現孱弱狀態,這便是臺灣政治過去4年的寫照。
民進黨雖然可以分化、收買、籠絡社運團體,但倒行逆施的執政壓不住快速累積的民怨。因此在2018年時,對民進黨不滿的聲音,就寄託在當時橫空出世的韓國瑜身上。韓所代表的是基層、是庶民、是街頭、是不滿藍綠的力量。也就是說,由於社運團體沒有辦法成爲人民對政府怒氣的宣泄口,甚至將民衆拒之門外,因此當一位接地氣、超越藍綠、以民爲本的政治人物出現之後,就迅速成爲接收分散各處的在野力量集合中心。
自然,在2019年,由於諸多國際結構與國內政治問題,「韓流」受挫,但民進黨並未收斂「心中有權力、眼中無人民」的貪權傲慢習性,不改忽視民生經濟、庶民心聲作風,即使社運團體默不作聲,人民也會找到向政府拍桌的地方,拍一次、拍兩次、拍三次,直到拍到政府重視爲止。
這次的秋鬥,其實就是在野力量齊聚,向邁入第二任期的蔡英文總統拍第一次的桌。人數雖然比不上與2014年的「太陽花」或是2018年的「韓流」,卻已是不容小覷的聲量。很明顯的,從一開始工運,到萊豬,再到後來的言論自由,秋鬥之所以盛大,並不在於單一議題,而是集結無數臺灣民衆對民進黨的怒吼。是對蔡政府執政路線與成績單的總體檢,不是個別政策議題的關注。
對國民黨來說,此次遊行,也象徵體質結構轉變,終於願意擺脫傳統的宮廷或是高大上路線,成爲一個願意在街頭與人民站在一起的政黨。然而要成爲在野力量的匯聚中心,而非只是在野力量的一支,國民黨仍有漫長的道路必須學習,不只要從過去的民進黨與「韓流」汲取經驗,更要學習蛻變,如何在一個披着民主外衣的獨裁執政黨底下,與其巨大的行政、立法、司法、歷史、媒體與網路優勢進行抗衡。這並不是光靠國民黨就能做到的事,因此國民黨必然得放下身段,不放棄任何與社會力量結合的機會,纔有可能做到。
臺灣從自由化與民主化以來,在野與執政就是兩股力量,交互碰撞,激盪出國家前進的動能。然而過去4年,在野力量嚴重削弱,執政力量空前壯大,這對民主運作與國家前途絕非好事,也讓臺灣社會出現新威權的趨勢,從政黨、媒體到民間團體,只要與執政黨立場不同,都是敵人,臺灣社會對立達到頂峰。因此這次秋鬥,在野各方勢力能放下過去的成見,攜手合作,正是在野勢力整合,一同向民進黨怒吼的號角。但人民的心聲,與遊行隊伍只在咫尺之間的小英總統,真聽得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