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不願上戰場,誰之過?

(軍聞社)

《遠見》雜誌歲末發表的一份民調,涉及兩岸議題的部分,讀後讓人憂喜參半。憂的是,兩岸一旦開戰,51.3%民衆表示不願自己或家人上戰場,62.9%民衆認爲美國會提供援助;喜的是,雖有54.5%民衆對中國大陸印象變差,但有高達60.1%民衆希望能夠與中國大陸增加互動。

人民不願上戰場,或許是因爲「不知爲何而戰」,也或許是認爲,這場戰爭根本是可以避免的。民進黨強調「守主權、護民主」,但國家認同割裂了主權的完整、政黨惡鬥扭曲了民主的價值。涉及主權和民主的爭議反而成了臺灣的「阿基里斯之踵」(Achilles’heel)。

中共國臺辦發言人指出,2022年臺海局勢「會進一步複雜嚴峻,不排除大陸與民進黨當局謀獨挑釁和外部勢力插手干預的鬥爭可能更尖銳、更激烈。」所謂「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因此,備戰是必須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趨和避戰」。

臺灣沒有能力阻止對岸與外力的鬥爭,但應避免成爲他們鬥爭的戰場。民進黨這些年來打出「抗中保臺」的招牌,在各個選戰中無往不利。然而,若選民支持「抗中」,但又不願意「保臺」,那誰來承擔兩岸交戰的後果?期待美國會出兵保衛臺灣是不切實際的。

美國智庫「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The 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去年2月針對「美國是否應出兵保衛臺灣」進行調查,答案是:有55%美國民衆反對,只有41%贊成。且現在美國人受到政府自阿富汗撤軍的影響,更不願意到海外作戰。

所幸,民、共兩黨交惡並未影響臺灣民衆對兩岸交流的期待。臺灣去年對中國大陸享有鉅額的貿易順差,但兩岸人員往來確實受到較多的限制。特別值得憂心的是,兩岸出現民意對撞的現象。若臺灣與中國大陸14億人民爲敵,那臺灣安全面臨的威脅將遠遠超過中共的軍機擾臺。

習近平發表的2022新年賀詞,針對兩岸關係,只有短短一句「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願」。臺灣內部現在不講統一,是缺少習近平說的兩岸「心靈契合」;尤其對綠營來說,講統一,無異於「親中賣臺」。但我記得,臺灣第一次政黨輪替後,陳水扁總統曾提出他的「統合論」。

2000年12月,陳水扁在「跨世紀談話」中呼籲:「應以最大的氣度和前瞻的智慧,超越目前的爭執和僵局,從兩岸經貿與文化的統合開始着手,逐步建立兩岸之間的信任,進而共同尋求兩岸永久和平、政治統合的新架構。」由於陳水扁當時使用的是「統合」而非「統一」,對岸未作迴應,也使民、共雙方失去改善關係的契機。

民共關係受制於「九二共識」,未來一年兩岸復談的可能性不大。但既然臺灣民意希望加強兩岸互動,政府就應順水推舟,拿出具體的辦法。畢竟,交流對於促進兩岸和平發展,還是具有正面意義的。

(作者爲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