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重返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

SWIFT數據指出,11月人民幣在全球支付中的佔比爲4.61%,成爲排在美元、歐元和英鎊之後的全球第四大常用貨幣。圖爲中國銀行員工展示人民幣與美元。(中新社)

大陸持續致力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最新數據,11月人民幣在全球支付中的比重創下歷史新高、達到4.61%,是自2022年1月以來首次超越日圓,重返全球第四大最廣泛使用貨幣的地位。

SWIFT數據指出,人民幣11月在全球支付中的佔比爲4.61%,較10月的3.6%大幅上升;日圓的佔比則從3.91%下滑至3.41%。人民幣成爲排在美元、歐元和英鎊之後的全球第四大常用貨幣。

從年度比較來看,最新數據顯示,與2022年11月相比,人民幣在全球支付中的比重幾乎增加了一倍,當時的佔比爲2.37%。

世界其他主要貨幣11月在全球支付中所佔的比重都有所下降。美元從47.25%降至47.08%,歐元從23.36%降至22.95%,英鎊從7.33%降至7.15%。雖然單獨來看,前三大貨幣和日圓的比重變動幅度不大,但它們加起來的比重降幅超過1個百分點。

據報,隨着人民幣計價的國際債券持續發展,同時境外人民幣貸款業務崛起,今年9月,人民幣取代歐元,成爲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

經濟學家指出,大陸的低利率使人民幣在貿易融資領域更具競爭力。大陸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目前爲3.45%,而美國聯邦基金利率高達5.25%~5.50%。渣打銀行大中華區高級經濟學家劉建恆表示,隨着人民幣利率小幅走低,近幾個月來驅動貿易融資的動能正產生變化。

劉建恆說,隨着大陸央行轉向較寬鬆的貨幣政策,而西方央行維持高利率,用人民幣爲貿易融資的成本已下降到對貿易伙伴足以產生吸引力,「人民幣被視爲低利率貨幣的新現象,爲人民幣在貿易融資中發揮更大作用打開了大門。」

法國巴黎投資管理公司經濟學家羅念慈(Chi Lo)評論稱,今年出現一系列有利於人民幣國際使用率的積極進展,11月的SWIFT數據「甚至可能是人民幣比重緩步上升趨勢的開始」。

新加坡銀行(Bank of Singapore)首席經濟學家茂希丁(Mansoor Mohi-uddin)認爲,「人民幣支付的加速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緣政治局勢,加上貿易流動的長期趨勢,可能會加速對人民幣的接納。」

瑞士聯合私人銀行(Union Bancaire Privee)亞洲高級經濟學家卡薩諾瓦(Carlos Casanova)則指出,「俄羅斯並非唯一推動因素,亞洲內部以及其他高度依賴中國需求的經濟體對中貿易的(人民幣)結算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