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理工男 重現臺灣花磚百年風華
臺灣很多古厝鑲有花磚,形成臺灣特有的圖騰與文化;但花磚古厝急速消失,徐嘉彬投入20多年的心血,保存大量花磚,更成功復刻失傳的技術。(圖/財訊提供)
《財訊》記者跟着徐嘉彬和他的工作夥伴,開車到嘉義水上鄉一處田間老宅,摸黑穿過已經沒有水電的老三合院,尋到兩個房間裡的兩張大牀,徐嘉彬用手電筒仔細看了鑲有整排花磚的牀眉,說道:「這個是手繪的花磚。」
與第4代屋主道別後,徐嘉彬回到車上才難掩興奮地說:「我沒有收過這麼精細的臺灣匠師手繪花磚牀眉,珍貴之處在於這是100年前的手繪工法,而且竟然一次有兩張!」他邊開車邊跟工作夥伴討論,希望明天就去拆牀眉;因爲老宅即將拆除,早一天把牀眉帶回來,早一點安心。
20多年心血 打造博物館
這就是徐嘉彬,花了20多年的時間,在全國各地收購老屋拆除前的花磚,至今熱情未減。他保存了數千片日治時期的手繪花磚,斥資成立花磚博物館,成爲嘉義市有名的網美拍照景點。根據《財訊》報導,近年來他再投入大量資金研發,成功復刻百年前的花磚,而且打入建材市場,讓花磚的古典之美融入現代生活中。
花磚起源於歐洲,日本工業化之後派人去歐洲學習製作花磚技術,後來成功開拓國際市場。日治時期的臺灣,富貴人家或廟宇從日本進口花磚,除了歐日傳統的風景或花卉紋樣,很多人也會聘請知名匠師,描繪帶有臺灣習俗的圖樣,例如石榴(象徵多子多孫)、蝙蝠(象徵福氣)、桃子(象徵長壽)等,將花磚鑲在建築或室內裝飾中,形成臺灣特有的花磚文化。
不過,《財訊》報導指出,隨着機器燒製的磁磚大量生產,取代手工燒製描繪的花磚,1915年開始流行於臺灣的花磚,到1935年前後漸漸消失。原本全臺有數千棟鑲有花磚的漂亮房子或廟宇,在臺灣經濟發展、房地產飆漲的過程中,也一棟棟被拆除,花磚從此逐漸消失在臺灣人的記憶中。
學生時期便熱中拍攝老建築的徐嘉彬,一開始並沒有注意到花磚。他回憶,起初並不知道「花磚」是什麼,隨着老建築愈拍愈多後,他纔好奇,爲何這些彩瓷面磚永遠跟最漂亮的老房子在一起。徐嘉彬到處詢問,卻沒有人知道彩瓷面磚和馬賽克磁磚有什麼不同;他查文獻,才發現花磚的特殊與珍貴之處。
接受《財訊》採訪時,徐嘉彬指出,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花磚老屋都被政府立法保護,但臺灣的花磚老屋卻遭到大量拆除,每一棟建築的設計和花磚的配置,對臺灣而言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每年他們回去拍攝,就發現房子一棟棟不見了,「對臺灣來講,花磚就這樣消失了,好像不曾存在過。」學生時代,徐嘉彬就與朋友全臺拍攝紀錄,建立全國花磚地圖。研究所畢業後,他到竹科的科技廠工作,有了穩定收入之後,更開始展開收購、保存花磚的行動。
《財訊雙週刊6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