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教室充滿「家」的感覺 教育部推學美・美學計畫
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長武曉霞(中)與「學美・美學」計劃指導委員合影。圖/教育部提供
教育部持續推動「學美・美學」計劃,112年度共有16組學校與設計團隊攜手改造學習環境。其中,有2所學校改造特教班的學習空間,雲林縣崇德國中創造一個像「家」的教室,讓孩子學習如何打理生活;臺南市新化國小則打開封閉的空間,盼能實踐「普特融合」,讓普生、特生一起上課及玩遊戲。
雲林縣崇德國中與有禮設計合作,改造特教生的教育與活動空間。輔導主任劉佳玲說,學校特教班有一羣學生,雖有國中生的外表,能力卻只有國小二、三年級,他們用緩慢的步調學習如何打理生活。此案的設計重點在於讓教室充滿「家」的感覺,讓孩子感到舒適、自在,也能提早適應未來社區家園的生活。
崇德國中的特教班教室改造後共有2組上課空間、一個共同空間,還有能讓老師一覽所有學生的辦公區,劉佳玲表示,孩子有非常大的空間可以做知覺動作訓練、手工藝、烘焙課程,最重要的事,能像在家一樣圍在一起吃飯。
臺南市新化國小則與永哲和語建築製作合作,改造特教班知覺動作訓練教室,實踐「普特融合」的理想,打開封閉的空間串連普生與特生。新化國小校長林佳慧說,融合教育傳統上都是把特生送到普通班當客人,但特生是否能在其中學習、交到朋友,是要打問號的。
新化國小新的特教班教室主打把普生送到特教班當客人,林嘉慧受訪時表示,未來會結合普生的綜合領域課程,用巡迴的方式讓普生、特生一起上課及玩遊戲,讓普生學習包容、和特生做朋友,在校慶時也會把教室打開,讓特生當主人接待「散客」。
教育部「學美・美學」計劃從108年啓動至今已經進入第五屆,這場由設計業界與教育體系所進行的大規模合作,至今已協助全國91所公私立高中職、國中、國小成爲美學示範學校,其中30多所獲得國內外大獎。
除了上述特教共榮、輔導諮商相關用途的空間外,教育部師資司長武曉霞指出,今年的計劃還有華南實小、左鎮國中、芳和實中等學校創建的「PBL」(Project-Based Learning)討論空間,以及融入在地特色的改造,如關西高中的茶文化空間、民和國中結合原住民文化與科學探究的教室,非常多的創意都在討論中化不可能爲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