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電減碳兩頭燒 風電拚「併網優先」

即使政府宣導臺灣不會缺電,但在碳焦慮與缺電焦慮的雙重夾擊下,讓展綠、增氣、減煤、非核的能源政策內涵,在「後小英時代」有了調整的可能。(圖/財訊提供)

根據《財訊》報導,時序進入6月,家家戶戶的電費進入夏月費率,面對1年來2度調升電價,萬物齊漲,民衆憂慮今年吹冷氣的代價可能會比往年高,企業界則更擔心明後年的缺電。而各大政黨陣營間,能源政策攻防的熱度也高了起來。

核電列減碳手段 國際主流

尤其有趣的是,企業大老拋出多時卻始終得不到迴應的核電議題,突然間各黨都搶着接球。除了民衆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5月19日率先喊出現役核電廠延役的主張,原來堅持2025非核家園政策的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也在5月28日提出「將已停機的核能機組,維持未來緊急使用的可能,相關單位正在規畫中」一說,引起譁然。

《財訊》也發現,隔日,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也表態「核能是能源政策選項」,而且面對各界質疑新北市對核一、核二廠的核廢料幹貯設施卡了10年,分明就是「卡核」,侯友宜第2天又再次強調「從來沒有反對過核電」。

事實上,《財訊》分析,近年來除了臺灣因執政黨的反核神主牌,讓核電廠存廢問題幾乎沒有討論空間,國際間對於核電的態度早已有了大轉變。從2011年日本大地震釀成福島核災,讓全球反核聲浪達到顛峰,10多年來歷經極端氣候災害、缺電及斷電的經濟衝擊,尤其俄烏戰爭開打造成的全球能源危機,將核電列爲減碳手段,已經成爲國際主流。

除了德國依計劃已進入零核時代,美、英、法卻是相繼宣佈新建新世代核電廠的計劃。美國總統拜登於2021年簽署的《基礎設施投資法案》,更提供60億美元協助現有核電廠的延役工作,以及投資先進的核能技術。

至於日本也走出核災陰霾,根據《財訊》報導,2022年8月決定重啓閒置核電廠,並於2023年2月修法、5月31日獲參議院通過,將核電廠營運年限由原來的40年延長至60年,以確保綠能轉型期間的電力供應。

在臺電的核二廠2號機於今年3月15日停機,進入除役程序後,臺灣的核電目前僅剩1座核三廠維持運轉,但是2部合計190萬KW(千瓦)的機組,依法已經超出申請延役的期限,必須相繼於2024年與2025年除役。

《財訊》報導進一步指出,偏偏在供應鏈調整趨勢下,2年前大手筆返臺投資的製造業,將在2024年出現投產潮,其中不乏耗電量極高的半導體廠。另一方面,各國要求淨零碳排的壓力也日益增加,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今年10月就上路,明年則有美國的碳關稅計劃開徵,臺灣本身也要開始實施碳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