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每年6萬女性癌友!高齡產婦意外發現罹癌 家人是最大後盾

46歲的如瑄懷孕時意外發現罹癌,爲了保住孩子,她不顧先生勸說,決心等待小生命誕生再接受治療。(王家瑜攝)

婦女節前夕,國民健康署和癌症基金會合作舉辦「生命之織」影像展,邀請10位女性癌友拍攝短片及照片,向大衆展現這些疤痕不是生命中的缺陷,而是美麗的勳章。(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

根據國健署統計,臺灣每年新增近6萬名女性癌症患者,今年46歲的如瑄就是其中之一。4年多前,如瑄懷孕時意外發現罹患卵巢癌1期,爲了保住孩子,她不顧先生勸說,決心等待小生命誕生再接受治療,但此時癌症病竈已從1期進展到3期。

如瑄回想當時懷孕3個多月,因爲出現腹痛、嘔吐症狀,原以爲是高齡產婦的早產徵兆,沒想到意外發現罹患卵巢癌。走過多年的抗癌路,如瑄前前後後歷經4次手術,去年癌細胞從卵巢轉移到直腸。她語氣平靜地談起手術腹部的疤痕,從起初的20公分,一次次延長到現在的40公分,更笑說「現在的開刀技術很好,每次都可以開在同一個位置!」

家人的支持是抗癌路上的最大後盾。如瑄不避諱和兒子談論自己的疾病,因爲一次次化療,每次頭髮長出來不久又再掉光,孩子幾乎沒看過她長髮的樣子,她用「跌倒受傷會有疤痕」來讓孩子理解,而孩子就像小天使一樣體貼,讓她在抗癌路上更堅強。

婦女節前夕,國民健康署和癌症基金會合作舉辦「生命之織」影像展,邀請10位女性癌友拍攝短片及照片,她們勇敢展現身上的疤痕、大方揭開內心的傷疤,向大衆展現這些印記不是生命中的缺陷,而是美麗的勳章。

癌症基金會董事靳秀麗說,「生命之織」蘊含3個意義,不僅展現癌友們可敬的「姿」態,也體現家人及社會的「支」持是癌友的最佳後盾,更希望藉由公部門和民間團體的結合,一起編「織」癌友的共同照護網。

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民國97年起7月起委託癌症希望基金會推動「癌症資源單一窗口服務試辦計劃」,並從99年起補助醫院建立癌症資源中心,讓患者不再需要到處找資源,可以更安心生活,至今已逾10年,目前已有86家醫院設有癌症資源中心。

「生命之織」影像展自3月4日至3月27日,於臺北南山廣場藝文中心展出,每週六(5日、12日、19日)將邀請6位癌友代表親臨現場分享他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