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凍卵大補助 拚一線「生」機

新生兒銳減,今年可能出現史上最少龍子龍女誕生的龍年。(郭綜合醫院提供/程炳璋臺南傳真)

凍卵補助是縣市政府拚生育的新對策,雖所費不貲、對提升生育率杯水車薪,但面臨嚴峻少子化,「能生的一個也不能少」。桃園、新竹、雲林去年起補助凍卵,爲婦女保留懷孕契機。臺北、臺南市議員都曾提案市府跟進此,北市自今年起試辦醫療性凍卵補助,南市雖不跟進,但早在2021年率先補助人工生殖費用,爲一線「生」機打拚。

現代女性晚婚,補助凍卵是保留較好卵子,不僅是給婦女多一個懷孕機會,也是增加人口的必要手段。但國健署強調,女性在35歲後生殖能力下降、生產風險急速上升,尤其凍卵使用低,且會造成錯誤安全感認知,目前僅研議醫療性凍卵補助。

不過,桃園市、新竹市相繼於去年4、5月開辦25至40歲女市民凍卵補助,桃市開辦至今271人申請,竹市截至去年底有713位申請AMH(抗穆勒氏管荷爾蒙)、176位凍卵療程;雲林縣去年12月起試辦補助凍卵,即有2人申請。

嘉義市今年起除補助18至45歲女性癌友凍卵,也提供18至49歲男性癌友凍精補助,目前雖無癌友申請,倒有不少民衆詢問凍卵、凍精事宜。

以往都曾有議員提案的北市、臺南,對凍卵補助決定大不同,北市府決定今年跟進,但南市衛生局發現,補助凍卵反會延遲生育、增加高齡懷孕風險,且國際文獻指凍卵後執行生育率僅15至20%,評估後不打算跟進。

不過,南市府自2021年4月率先補助人工生殖費用,當年度共139對不孕夫妻獲補助,至今年1月15日共計6415人次申請通過補助。

無論凍卵、凍精或人工生殖,都是爲了一線「生」機。臺南36歲林姓男警考量當老師的34歲妻子不易受孕,兩人2年多前開始嘗試做試管嬰兒,做了7次、花了20多萬元卻都失敗。去年林妻因工作調臺中2年,擔心2年後團聚更不易生育,決定先花錢凍卵,7個月來取卵6次、凍了10顆,又花10多萬元,未來若要植胚胎又是另筆費用。

「拚一個孩子,怎麼這麼難!」林男坦言,求子之途很累,前後已花30幾萬元,眼看妻子面臨生理與時間壓力,既心疼又備感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