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被美國騙了半個多世紀,該醒了

首發公號“大樹鄉談”

美國法律有一條1913年確定的禁令,這條禁令一直沒修改,但美國早就通過技術手段繞開了,很多國家或盲目學習美國、對接國際經驗,或被美國藉助援助進行強行捆綁,普遍設立了這條禁令,很多國家當前遭遇的困難與這條禁令關係很大。

該打破了。

因爲一句話,本週國內外有些沸騰。

這句話出自本週正式出版的《總書記關於金融工作論述摘編》,首次公開提到“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購買”,有人解讀爲這意味着中國版QE(量化寬鬆政策)的啓動,這種理解既偏了十萬八千里,也小瞧了重要性。

這絕不是中國版QE。

因爲國債發行規模是全國人大確定的,這句話僅涉及公開市場也就是二級市場買賣,並不涉及調整國債規模,也不是央行直接購買國債,因此跟QE沒有半分錢關係。

現在有一些經濟學家、首席專家等等鼓吹QE,相信以他們的專業能力不至於如此不學無術,那必然是存在立場和利益問題,一定要睜大眼睛不要被裹挾。

而且一定要知道當前中國處於資金過剩、資本不足的階段,3月11日李雲澤在兩會部長通道接受記者提問時就講,當前關鍵是“推動‘資金-資本-資產’三資循環”。

中國不缺資金,缺的是能夠承擔風險的資本金,也就是能夠用於支持企業發展、創業、科技創新的投資和融資。當前對於風險的厭惡很重,就想着規避風險,銀行儲蓄越來越高,大量資金閒置,這是特別讓國家頭疼的事情,這也是前些年提出“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關鍵,就是希望將社會上的資金變成資本。

關於這三點展開論述篇幅很長,今天暫不展開。

回到央行通過公開市場購買國債。當前中國正常貨幣政策空間還有,使用現行的貨幣工具完全能夠滿足市場上對資金的需要,還不到要像美國那樣進行量化寬鬆的必要,未來肯定要推行量化寬鬆,也就是央行直接購買國債,但絕不是現在。

而且要想推行量化寬鬆,還有大量工作要做,比如央行與財政部之間關於國債購買的問題,以及人民幣發行機制根本變革問題等等。

根據現行《中國人民銀行法》第23條第五款規定,央行本就可以“在公開市場上買賣國債、其他政府債券和金融債券及外匯”,但是實際上一直爭議非常大,涉及到央行和財政兩大很不對頭的核心部門,所以近些年高層會議,總是特別強調加強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協同。

現行《中國人民銀行法》執行幾十年了,這一條一直接近閒置,影響的絕不僅僅是國債,還有一個非常底層的問題,事關國家主權,那就是人民幣發行機制問題。

人民幣的發行大概有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改革開放之前,要求要用對應物資作爲發行的保障。比如解放初期的“二白一黑”也就是大米、棉花、煤炭,發行人民幣以這三大物資作爲基礎,這一點可以結合解放初的上海金融和物資戰。

第二階段是1978年到1992年,以財政赤字作爲人民幣發行的基礎。政府通過大量財政赤字向社會提供人民幣,藉此推進國家各方面建設。

第三階段是1992年到1994年,南方講話之後,民間投資熱情高漲,於是大量人民幣通過商業銀行貸款流入市場,而且相當多數流入房地產等領域。

第四階段是1994年至2018年前後,以外匯作爲人民幣發行的主要途徑。這一階段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通過結售匯制度,央行購買外匯,然後向市場提供人民幣。

但這種方式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人民幣一定程度上成了外國貨幣的“代金券”,雖然遠不像港幣那樣盯住美元的那麼直接,但一國貨幣的發行,竟然根據外匯多少而定,就導致國內流動的人民幣會因爲外匯的波動而波動,非常被動。

這一階段還可以細分一下,2005年前實行單一盯住美元發行,央行拿到多少美元就對應發行多少人民幣,2005年之後盯住一籃子貨幣發行,但主要的仍然是美元,到2017年的時候,外匯佔款仍然高達央行資產餘額的近7成。

這是非常不健康的方式,更不符合中國的大國地位。

2015年之後,外匯佔款在央行資產餘額佔比持續下降,尤其近幾年,從2013年的26.43萬億元下降到2018年底的21.26萬億元,近些年基本維持在20萬億冒頭的水平,比如2023年外匯佔款餘額仍然保持在22萬億。

於是進入了第五階段。

第五階段:2015年至今,尤其2018年後,外匯在人民幣發行中的地位持續下降。外匯佔款在央行餘額佔比持續下降,“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餘額持續上升,2023年外匯佔款月佔比已經降到48.2%,比2014年末下降30個百分點。

對應的“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餘額爲18.6萬億元,佔比達到40%,比2014年末上升33個百分點。

這件事非常重要,按理說以中國這麼龐大的經濟總量,尤其人類空前的製造業能力,人民幣的幣值應該是穩中有升,不可能在沒有重大變化的情況下出現短期大幅波動。

但這兩年,人民幣較美元大幅貶值,而且波動過大,而且跌的很莫名其妙。3月21日美聯儲公佈暫停加息當天,人民幣匯率基本沒變化,但第二天人民幣突然大跌,離岸人民幣從7.22以下跌到7.26一度逼近7.27,創了2023年11月以來新低,打破了維持了四個月的7.2的均衡位置。

有很多解釋,但小鎮認爲:最根本的還是人民幣發行機制問題,上了美國的大當。

按照凱恩斯“一個國家,一個貨幣”的國際貨幣思想,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現代貨幣理論,貨幣主權是任何國家最重要的主權之一,任何獨立的主權國家都擁有自己的主權貨幣,並且可以自主決定貨幣的發行。

現代國家的貨幣是一國政府以自身信用支撐的,貨幣都是一國中央政府發行的,那麼當中央政府需要錢的時候,根本不需要向任何機構、私人借錢。

但是新自由主義的貨幣金融理論一直在灌輸,中央政府發行債券是向私人借錢,這是極大的錯誤,這種思想適合的是資本高於國家的體制,屬於近代而不是現代,這種思想實際是西方國際金融財團剝削世界的理論工具。

按照現代的貨幣理論,一國政府發行債券,並不是因爲缺錢而向國民借錢,而是爲整個金融體系提供一個基準的利率,這個基準利率是一切經濟、金融活動的基石。

其實美國人就是這麼幹的。

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北方財政情況非常不好,當時南方因爲大量出口糧食、進口價格更低的歐洲產品,財政狀況遠好於北方,而打仗打的就是錢。

於是英國國際金融集團找上門,說美國北方可以找他們借錢打仗,但錢不是白借的,條件苛刻到即使北方打贏了,美國政府也得破產,從此整個美國就得爲國際金融集團打工。

大概就像現在阿根廷等拉丁美洲國家一樣,債務是永遠還不清的,整個國家還要被辱罵爲掉進了“中等收入陷阱”,以此掩蓋了國際金融集團對一國的掠奪。

在爲難的時候,有議員向林肯建議,乾脆直接發動印鈔機印紙幣,不用管什麼黃金儲備、準備金,需要多少錢就印多少錢。

最終林肯接受了這一建議,1861年北方13州發行了“綠背紙幣”,又被稱爲“大陸幣”,也可以理解爲一種無息的“即期票據”,說的挺繞,本質就是貨幣,而美元“綠鈔”的名頭也是從這開始的。

美國政府規定,除關稅以外,美國政府只接受“綠背紙幣”作爲納稅憑證,強迫使用。

現在常說林肯是因爲解放黑奴所以被槍殺的,有沒有覺得這事兒有點不符合邏輯?事實上,林肯之所以被槍殺,就是因爲發動印鈔機而不是接受國際金融集團的貸款,尤其是南北戰爭已經結束了,林肯仍然繼續堅持發行“綠背紙幣”,斷了國際金融集團的財路,那當然要殺掉林肯報復。

所以後來美國發展出現代貨幣理論並不爲奇。小鎮常說一切經濟、政治學理論,都不過是對過去經驗的總結,就在於此。

美國打破了歐洲列強“國家缺錢要向私人借錢”的誘導,但接下來,美國又給全世界挖了個新坑,那就是“央行禁止直接從財政購買國債來發行貨幣”。

特別注意,我國1995年通過的《中國人民銀行法》第29條就是貫徹這個思想,明確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對政府財政透支,不得直接認購、包銷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

這就是學國外不學徹底,只看法條不看實際的教條主義。

的確,現在美國法律仍然禁止美聯儲直接認購和包銷美國財政部發行的國債,這一條最早出現在1913年的《美國聯邦儲備法》,到現在也沒改。

但是怎麼不想想:

爲什麼要禁止央行直接購買和包銷國債?

1913年和現在客觀條件一樣嗎?

既然美國禁止,爲什麼美聯儲能夠大量購買美國國債?

這符合常理和邏輯嗎?

衆所周知,1971年尼克松政府宣佈不再按照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的比價從美聯儲兌換黃金,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

這就意味着,1971年之前,全人類發行貨幣仍然以貴金屬尤其黃金作爲基礎。

1913年的美國仍然實行金本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美聯儲可以直接購買國債,那麼美國財政部就可以通過直接出售國債給美聯儲從而大幅增加赤字,這就威脅了美元黃金本位,導致市場上的流動的美元超過黃金準備金。

在金本位的情況下,禁止央行直接從財政認購和包銷國債是正確的。

但是美國1933年放棄金本位制後,美元已經變成了信用貨幣,事實上,在二戰期間,美聯儲已經被允許直接購買國債,目的是通過購買國債維持0.375%的基準利率,從而維持整個國家利率的穩定。

本來應該修改這條禁令,但是由於應對經濟危機和二戰的需要,美國早就繞開了這一條禁令,而美國是以無數判例爲基礎的海洋法系,既然已經繞開了這條禁令,那也沒必要修改了。

美國是怎麼繞開的?

在美聯儲和美國財政部之間增加了一箇中轉賬戶,允許商業銀行開設特殊的“財政部稅收和貸款賬戶”,這個賬戶的收入由美國財政部持有,銀行要購買國債也要通過這個賬戶,所以一直給這個賬戶提供信貸支持。

當美國財政部需要支出的時候,就從這個賬戶把錢轉移給美聯儲,而由於美國金融市場高度發達,所以雖然美聯儲不能直接從美國財政部購買國債,但是通過這個賬戶,美國財政部總是能以間接的方式從美聯儲獲得融資,最終實際還是美聯儲購買了絕大多數的國債,只不過從商業銀行、私人銀行那繞了一下,繞的賬戶還是美國財政部掌控的。

既然已經繞過了,也就沒必要修改法律了,畢竟以美國兩黨之爭的條件下,修改一個幾十年的老禁令,還是挺麻煩的。

關鍵是:美國發現,這條禁令特別適合坑人。

比如法國乃至整個歐洲就被坑慘了。

1973年法國通過了“蓬皮杜-羅斯柴爾德法”,這個法立法原則就是與國際接軌,這個國際實際就是美國。這個法有一條規定“禁止國家直接向中央銀行借款”,“國家必須向私人銀行進行有息貸款”。

想想看前面提到的美國南北戰爭,美國爲什麼要直接開動印鈔機。

在這條法律限制下,法國央行被禁止給法國財政部提供透支支持,也被禁止直接購買國債來發行貨幣,當法國政府需要錢了,必須向私人銀行借錢。

注意這一點很要命,央行透支或者直接購買國債,理論上可以直接向政府提供無息資金,就像美國北方在南北戰爭時期發行的所謂“無息即期票據”一樣。

有了這條禁令後,法國央行就得以1%的利率把錢借給私人銀行,私人銀行再以4%的利率借錢給法國政府。

法國現在債務越來越高,整個國家陷入嚴重的危機,不得不採取延長退休年齡、降低社會保障等等措施,結果導致法國民間抗議不斷,根子就在這個法條上,本質上講就是法國中央政府被剝奪了獨立的貨幣發行權。

最嚴重的是,法國“與國際接軌”,學習美國禁止央行直接購買國債的規定,這種思想也延續到了歐元區建立。當歐元出現以後,歐元區所有國家都喪失了貨幣發行權,各國貨幣發行權全部上交給歐洲央行。

這就意味着,對法國而言,歐元本質上就是外國貨幣,從此之後如果法國政府需要擴大政府開支,那就只能通過稅收或借債,也就埋下了債務違約和國家破產的根源,再也不能像南北戰爭時期的美國北方那樣,直接開動印鈔機。

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兩個辦法:

一是退出歐元區,重新恢復本國貨幣,比如英國。

二是整個歐洲統一爲一個國家。

顯然法國不想退出歐元區,歐洲又無法合併爲一個國家,那麼在世界更加動盪的當下,整個歐盟必然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動亂,說一句最終解體,也並非危言聳聽。

法國是掉進美國深坑的典型,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被美國坑了。

一方面世界各國渴望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制度,在信息尚不發達的時候,加上美國強大的輿論誤導,根本不知道美國有些法律規定到底怎麼來的,又是否還在發揮效率,於是盲目照抄。

抄了禁令,卻不知道美國早就繞開了禁令。

二是美國直接把這些規定作爲意識形態工具去影響其他國家,還在提供資金、技術等援助時,要求對應國必須執行,禁止央行直接購買國債,就從根子上極大削弱了一國的貨幣主權。

寫到這,就能夠理解央行購買國債的重要性。

當然現在仍然在當前《中國人民銀行法》框架下,只是把已經允許的“央行通過公開市場購買國債”進行落實,落實不會太快,有許多需要調整完善的。

但接下來更重要的是,修改《中國人民銀行法》,允許央行直接購買和包銷財政部發行的國債,就像美國現在正在做的一樣。

人民幣發行的錨,不應該是美元等一切外匯,而應立足中國,以中國的債務作爲基準,從國債開始,然後是地方債,這纔是走出中國獨特的道路。

非如此,何談貨幣主權,沒有完整的貨幣主權,又何談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