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啟動語料研究的智慧引擎 – 國家教育研究院
圖/Canva
生活裡的報紙、書籍、YouTube影片、不同類型電視節目與影集,無論文字與聲音,單一語言或包括多種語言,皆是語料資料庫收錄範圍,作爲龐大且有組織架構的語言資料庫,不僅做爲語言學研究成果,也是語言統計分析與相關學術研究用途,更是餵養AI學習模型重要的資料。
作爲教育部智庫的國家教育研究院(以下簡稱國教院),長期專注教育議題與專題計劃研究,動輒上千萬到億爲單位的語料資源,如何通過研究團隊的「慧眼」,成爲有趣又有前瞻性的調查成果?國教院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吳鑑城與助理林韋均與我們分享一二。
研究成果分享–《常用語詞調查報告書》與《解讀新聞字詞》
語料庫的應用範圍廣泛,尤其在語言學研究尤其重要,語言是一種不斷變化的現象,從語言變異到詞彙的實際使用,這些變化都能在語料庫中察覺流變狀態。例如,五十年前「機車」代表交通工具,如今在新世代間卻多了一層「惹人厭」的語意變化。關於字詞使用,可以從疫情嚴峻期間不時出現的「新冠肺炎」、「防疫」、「居家」…等詞高頻率的出現,當然也隨着疫情變化有所消長,這樣的語言現象透過社會觀察與語料庫資料分析,可以清楚爬梳社會現象的轉變過程。
回到教育本質,以語料持續建構語文教育的基礎知識,國教院現已出版:《九十九年常用語詞調查報告書》、《一○○年至一○四年常用語詞調查報告書》、《解讀新聞字詞-新聞媒體常用語詞調查》等著作。以2020年的新聞媒體常用語調查爲例,新聞語料納入:《聯合報》、《中國時報》、《蘋果日報》、《大紀元時報》、《國語日報》、《中學生報》等六家新聞內容,年總字數都超過1億字以上,內容包括社會時事、經濟議題、時尚生活、運動新訊、娛樂新聞等主題領域,將電腦自動分詞系統結果進行分析,可以觀察媒體用字遣詞變化。這些出版成果資源都可在「國家教育研究資訊網」瀏覽或下載使用。
《解讀新聞字詞-新聞媒體常用語詞調查》一書 圖/國教院
流行語檢視考驗–「新詞查詢&共編平臺」
談到國語辭典編撰工作,辭典的基本收詞準則,需要考慮詞彙的穩定性和流行度。針對一些短暫流行的詞彙,即使原本一百萬個詞中平均出現一千次,仍要持續每年觀察高頻率出現的穩定度,評估是否將其收入辭典。許多詞彙出現很快但是消失的也迅速,有趣的例子是「藍瘦香菇」,曾一度風靡,但隨着時間推移使用頻率銳減,如此便不急着列入收錄範圍。編纂辭典的過程中需要平衡普羅大衆的需求和語言學研究的嚴謹性。辭典不僅是語言學習的工具,也是一個文化的載體。因此在選詞的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詞彙的實用性和價值。
因應語言流變快速,流行詞彙不時新生,爲了讓民衆適時跟上社會的新興詞彙,國教院2023年1月起上線「新詞查訊&共編平臺」,目前收錄超過360詞條,若想知道新聞媒體及網路常見的新詞或流行語,例如:「森七七」、「上車」…,隨時上網就能滿足求知慾還可以成爲新詞編輯者,線上登入後依照填寫規則,只要通過基本審查,就能在平臺上與所有人分享新發現。
「新詞查訊&共編平臺」已完成詞條(局部) 圖/國教院
沒有語料庫就沒有AI
因爲AI的盛行,餵養AI學習模型背後的語料庫關注度自然增加不少,透過大量多元語料庫對AI進行深度學習,幫助更好的理解和生成自然語言。過去,Google翻譯的結果往往讓人摸不着頭腦,但現在透過AI訓練模型,翻譯結果已經變得更加準確和自然,這對於語音助理、智能客服等應用也具有重要服務進化與革新意義。例如,當用戶詢問某一特定問題時,AI可以通過檢索語料庫中的相關資料,提供準確且具體的回答。
AI技術進一步發展,讓語料庫發揮關鍵作用,例如,幫助自動生成新聞報導、學術論文摘要,進行創作,教科書編寫也能透過語料庫訓練語言模型,透過用字數與成語數該有的比例原則,讓電腦直接生成課文還能提供測驗題,大幅提高作業效能。
成爲基礎研究擴散的智慧引擎
國教院從開展華語文語料庫建構計劃,到持續進行國語文教科書研究,全臺灣的語音調查研究…等,不僅研發教育工具開放給需要相關教育研究者使用外,也持續關注AI對未來教育與課綱納入的議題,與政府的教育政策緊密對接。國教院豐富的基礎教育研究資源是作爲語料庫深度轉化應用,不可或缺的智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