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開展健康家庭建設(無影燈)

白劍峰

今年5月15日是第三十一個國際家庭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等8部門今年1月印發《關於全面開展健康家庭建設的通知》,全面部署健康家庭建設工作,提出以健康家庭構築健康中國牢固根基。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健康家庭是指家庭成員履行自身健康第一責任,掌握必備的健康知識和技能,踐行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生活方式,傳承優良家風家教,家庭環境衛生健康,家庭成員身體、心理和社會生活處於良好狀態的家庭。開展健康家庭建設,是推進健康中國戰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

提升家庭健康素養。每個家庭培養一個“健康守門人”,全家人的健康就有基本保障。比如,主動學習科學的健康知識,掌握必備的急救技能,瞭解常見疾病的早期症狀;配備家庭健康監測工具,如體重秤、體溫計、血壓儀、腰圍尺、控油壺、控鹽勺等;爲老人準備扶手、夜燈、防滑墊等適老用品,防止老年人跌倒。同時,家庭成員要重視自我健康管理,定期進行健康體檢,積極簽約家庭醫生,主動建立健康檔案;對自己不能判斷或症狀較重、變化較大的疾病,及時到醫院就診,不擅自用藥。

營造健康家庭環境。健康家庭環境,既體現在健康的居住環境上,也體現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上。首先,要創建美麗舒適的居住環境。例如,家庭成員要保持居室內外環境衛生整潔,養成垃圾主動分類的習慣;自覺參與城鄉環境衛生整治,打造綠色整潔人居環境;打造“無煙家庭”,不吸菸、不勸煙、不送煙,吸菸者儘早戒菸。其次,要培育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落實好“三減三健”(減鹽、減油、減糖,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例如,有合理的膳食行爲,掌握健康烹飪方法,控制鹽、油、糖的攝入,注重合理膳食、營養均衡、食物多樣;有良好的運動習慣,熟練掌握至少1項運動健身技能,家庭體育鍛煉常態化、科學化;踐行綠色出行方式,外出優先選擇步行、自行車或公共交通等。

培育優良家庭文化。健康不僅是身體沒有疾病,還包括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樹立良好的家教家風,有利於增進家庭成員的身心健康。中華民族素有重家庭、講家風的優良傳統,尊老愛幼、妻賢夫安等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已深深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中,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引導和維護着千家萬戶的和諧幸福,推動着社會良好風氣的養成,強化着中華民族的道德根基和價值基礎。要深化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傳承家庭美德,弘揚優良家風,使家庭成員自覺承擔家庭責任,孝老敬親,夫妻和睦,老少和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子女樹立正確的婚戀觀、生育觀、家庭觀,倡導適齡婚育、優生優育,鼓勵夫妻共擔育兒責任,破除高價彩禮等陳規陋習,培育健康向善的家庭文化。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每個家庭“細胞”都健康和諧,整個國家就會更加美好。開展健康家庭建設,既是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有力抓手,也是增進全體人民健康福祉的重要途徑。希望全社會共同行動,用千千萬萬個健康家庭小環境營造全民健康大環境,形成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強大合力。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17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