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樊芸:建立容錯機制 讓民營中小企業減負前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3月1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胡春豔)3月10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全體會議審議現場,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富申評估諮詢集團董事長樊芸語速很快,一開口就直指問題的關鍵——爲什麼中央到地方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民營經濟的政策,其中有一些始終不能落地。她說,民企和國企合作一直有一道跨不過去的門檻——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合作中,幾乎沒有一位國企老總敢於承擔國有資產流失的責任。”她建議,摘掉懸掛在非公企業頭頂上的“寶劍”,同時要建立金融機構扶持民營企業融資的容錯和包容機制。

樊芸的15分鐘發言裡,信息量很大,她拿出一線調研得來的案例和聽到的呼聲,直陳民營中小企業面臨的種種困難,呼籲爲他們減負前行。聽了她的發言,不少與會者頻頻點頭。

因爲向來敢於直言、發言直擊要害,樊芸被網友稱爲“犀利姐”。過去的兩會上,她發現預算報告草案上的1.5萬億元的數據不明,當場攔住財政部相關負責人追問財政預算“三問轉移支付”。見到證監會主席列席小組審議,她“四問證監會”,爲中小股民說話。

“中小民營企業融資爲什麼這麼難?”樊芸接着又拋出一個長期困擾民營中小企業發展的問題,這也是世界性的難題。

她說,早些年在融資創新方面,銀行曾經作出了有益探索,成立了普惠金融部,採用不動產抵押、無形資產質押、股權質押、固定資產抵押等方式貸款。也就是說,如果企業沒有任何資產時,可以採用信用貸的方式,通過查詢企業負責人的個人徵信,給中小企業、科創企業發放貸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然而後來,由於監管部門防範風險的要求和相關監督部門的審計檢查,銀行又沿用了傳統標準,融資創新無疾而終。樊芸在調研中發現,有的銀行行長非常同情民營企業,“沒有吃企業一頓飯,拿過一分錢,願意支持民營企業,貸款給民營企業”,然而個別支行行長卻因此受到影響,有的人失去升遷機會,有的人檢查寫了一大堆。樊芸說,“民營企業融資爲什麼這麼難,是因爲根本上沒有解決體制機制的問題——容錯機制。”

她認爲,對於金融機構支持民營企業貸款,應設立不同的獎懲措施。探索、創新成功的銀行和個人,要予以激勵、實施重獎;對創新探索沒有成功的,不但不能進行處罰,還要加以安撫和鼓勵,要給予他們試錯的勇氣和寬容的制度環境;相反,對於應做工作沒有做好的、不思進取的,則要予以處罰。

去年,樊芸通過一年的調研,提出了6個建議,“有3個已經在地方解決了,還有3個我帶到全國人大會上來了。”

近幾年,疫情衝擊疊加外部環境變化,國內外需求增長緩慢,民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也遭遇一些困境,外部需求下降、債務償付困難等。她說,上海的民營中小企業數量龐大,可以從金融手段切入,切實幫助減輕企業負擔,使民營中小企業能夠輕裝上陣,減負前行。

擺在民營企業面前一個現實的難題是,在當前企業徵信系統規則下,企業貸款通過風險補償金覈銷後,系統仍會顯示該筆貸款逾期,企業相關人員依然會被認爲是“老賴”。徵信系統中出現這種“賬銷案存”的情況,其他銀行就不敢給予這家企業貸款或貸款額度大打折扣,企業再融資會非常困難。

有的企業嘗試通過“改頭換面”尋找出路,即保留核心人員、技術併成立新的公司,但這也意味着他們需要拋棄以往的成績從零出發,這讓企業在招投標時失去優勢,難以拓展業務,同時也影響企業將來上市融資。

樊芸建議央行等相關部門能夠着手優化企業徵信系統,對那些非惡意拖欠賴賬、通過政府牽頭進行壞賬覈銷的企業可以做出特別標識,已經覈銷過的、被標識的企業仍然可以進行正常的融資活動。而且對這些企業的特別標識,甚至向前延伸,在企業出現逾期記錄時,就應該做特別標識,從而徹底解決企業風險補償金覈銷問題,既不留後遺症,又有前瞻性的考慮,好事辦好,讓企業無後顧之憂。

還有不少民營企業反映,企業經營負債壓力大,因爲單筆貸款額度限制使得借款筆數多,每月不得不準備大量資金用於償付多筆不同貸款本金,疲於應付多家銀行還貸、轉貸。她在調研中瞭解到,一家上海全國民營500強企業在原材料、工程等方面對資金的需求很大,而企業抵押物又相對較少,導致企業貸款分散在多家銀行及金融小貸公司,“幾乎每半個月都有到期貸款需要集中償還本金及利息,因此需保持3~5億元放在企業賬上不能動用,只能用於還貸、轉貸,企業的資金壓力非常大。”

樊芸分析,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在於,民營企業的貸款週期短、額度低,“基本都是半年、一年內,而且需要從不同銀行多次借貸,使得有的企業每個月都要忙着還款,企業老總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應付貸款的借新還舊。”

她建議,緩解企業融資壓力應適當延長企業貸款期數;增加質押等相關貸款手段,如知識產權、商譽等;增加企業抵押貸的貸款成數;減少貸款的繁瑣手續,以及無還本續貸方式覆蓋所有的民營企業。此外,她還建議進一步加大對“銀團”貸款的支持,破除逃廢債觀念,及時出臺相關政策。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