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民意調查:多父母靠威脅管娃,奇葩手段曝光

據一項全國民意調查,當幼兒的行爲具有挑戰性時,許多父母會採取威脅手段——從拿走玩具到威脅聖誕老人不來他們家。

密歇根大學健康 C.S.莫特兒童醫院關於兒童健康的全國民意調查顯示,三至五歲兒童的父母最有可能稱他們用威脅來應對不當行爲——四分之一的父母威脅孩子沒有聖誕老人或禮物。

許多父母還威脅要離開某個活動或場所、拿走玩具或者不讓孩子吃甜點,而近一半接受調查的父母曾使用賄賂手段。

莫特兒科醫生、莫特民意調查聯合主任蘇珊·伍爾福德醫學博士表示:“管教有助於幼兒瞭解哪些行爲是安全和適當的,並在幫助他們區分是非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然而,空洞的威脅會破壞信任和信譽,通常也不起作用。積極的強化和一貫的管教更有可能塑造長期行爲。”

雖然有一半的父母覺得自己在管教孩子方面很一致,但許多人承認在保持一致性上存在困難。該報告基於 8 月份對至少有一個一至五歲孩子的 725 名父母的調查回覆。

主要的挑戰有:孩子年齡太小難以理解、策略並非總能奏效,還有家長試圖阻止孩子在公共場合鬧脾氣。

近四分之一的家長還稱,孩子行爲不當的時候,他們會特別惱怒,還沒想起策略就做出反應,或者因爲太累而難以保持一致。

伍爾福德說:‘要是不加以考慮和規劃,想在管教孩子方面保持一致的辦法,可能會很艱難——就算這樣,要保持一致也可能不容易,特別是當家長感到疲倦、分心或者不知所措的時候。’

‘家長提前做好規劃,並且在管教策略上保持一致,這非常重要,這能爲理解期望以及防止在界限問題上發出混亂的信號提供基礎。’

家長並非總是能確定他們的管教策略有沒有效果,約有五分之二的家長表示非常有效,五分之三的家長覺得有些效果。

大多數接受調查的家長還稱,他們從多個渠道獲取了有關管教策略的相關信息,許多人會向孩子的另一方父母請教,與家人和朋友交流,或者使用育兒書籍、文章和社交媒體。

與此同時,不到五分之一的家長跟醫療保健提供者探討過管教方面的問題,八分之一的家長表示自己未曾考慮過管教策略。

一些接受調查的家長也承認採用了專家不建議使用的管教策略,五分之二的家長有時會打孩子——有證據表明,這可能會致使孩子反抗,並且和學齡前兒童以及學齡兒童攻擊性的增強有關聯。

“家長應當避免依賴那些可能短期內能讓孩子聽話,但後續會帶來不良影響的策略,”伍爾福德說。

“管教策略應該適合孩子的年齡和發展水平。”

例如,伍爾福德說,對於一到兩歲的孩子,分散注意力和加以重新引導的方式往往最爲有效,並指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在探索他們的環境,故意的不當行爲很少見。接受調查的此年齡段孩子的父母也更傾向於將重新引導行爲視作一種策略。

但兩歲以後,孩子明白他們的行爲會引起他人的反應,並且可能會越來越多地加以試探。接受調查的三到五歲孩子的父母更有可能採用警告、語氣堅定地說話以及給予暫停活動的處罰方式。

在這些學前年齡階段,伍爾福德說,策略應該強調不當行爲的邏輯後果。例如,如果一個孩子因憤怒打翻飲料,恰當的懲罰應當是讓其清理混亂局面,而不相關的懲罰效果則會較差。

“後果應當是即時產生的,如此一來孩子才能明白與他們不當行爲之間的關聯,”她說。

她補充說,由於孩子對各種管教方法的反應不同,父母應該儘量靈活。

她說:“隨着孩子逐漸長大,他們對於紀律的反應也會發生變化,因此父母應當調整策略,並樂於接受新的方法。”

在進行糾正的同時,平衡諸如表揚和獎勵之類的積極強化措施,有助於孩子在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的同時建立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