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碳燃氫發出零碳排電力?學者打臉:中研院1件事沒說

中研院日前舉行去碳燃氫混氫發電技術發佈會,展示去碳燃氫混氫發電技術成果。記者葉信菉/攝影

中研院與臺電日前稱以「去碳燃氫」技術發出第一度「零碳排電力」,但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葉宗洸指出,「去碳燃氫」需維持攝氏700至900度高溫環境,甲烷才能熱裂解,「但到底是燃煤還是燃燒天然氣來維持?中研院沒有說清楚」。

中華民國核能學會今舉辦第3屆第1次會員大會,葉宗洸出席參與,會前接受訪問時表示,去碳燃氫的發電技術,甲烷不僅是原料更是燃料,透過燃燒甲烷產生高溫,再以熱裂解的方式,分離另一批甲烷當中的氫氣與炭黑。

蔡宗洸說,以化學原理上來講,拿甲烷當作燃料並不划算,1莫耳的甲烷,經熱裂解後可產生2莫耳的氫氣與1莫耳的碳黑,碳黑雖被封存或其他利用而不會排放,但是生成的2莫耳氫氣,其燃燒功率必低於1莫耳甲烷,可能只剩60%。

葉宗洸直指,甲烷熱裂解是一個吸熱反應,若要熱裂解就要維持攝氏700至900度的高溫環境,期溫度遠高於超超臨界電廠攝氏500至600度的運轉溫度,且需消耗大量熱能;而第四代反應器的高溫氣冷式反應器,運轉溫度就是攝氏900度,認爲此爲維持甲烷熱裂解環境的最適合選項,「這樣能說政府其實是朝發展核能方向前進嗎?」

葉宗洸進一步表示,分離甲烷當中的氫氣與炭黑,在分類上屬於「灰電」,這種氫氣並不乾淨,因此,若要達到發出乾淨的電力的目標,應與核電配合,利用核反應本身產生的高溫,就能取得乾淨的氫氣。

葉宗洸表示,國際上把再生能源產生的氫氣稱爲「綠氫」,因爲它是潔淨的;以核能產生的氫氣同樣也是潔淨的,但核能遭到污名化,因此被稱爲「粉紅氫」;至於利用甲烷當原料製作氫氣,卻是代表不環保的「灰氫」。

葉宗洸說,甲烷也是溫室氣體,就算不燃燒,光是逸散到環境也會造成溫室效應,且效力是二氧化碳的24倍。

中研院日前舉行去碳燃氫混氫發電技術發佈會,展示去碳燃氫混氫發電技術成果。記者葉信菉/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