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應聘,警惕這十大“陷阱”

又到一年畢業季,畢業生即將走出校門邁向社會。大家在努力求職的同時,要避開套路和騙局。近期,人社部梳理了十類常見的求職陷阱,併發佈防範提示。

境外高薪誘騙陷阱。現在很多騙子把違法犯罪活動包裝成境外“高薪”工作,引誘求職者上鉤後,可能會將其拐騙到境外從事電信詐騙、網絡賭博等違法犯罪活動。

傳銷陷阱。基本以輕鬆賺大錢、無需面試直接上崗爲噱頭。傳銷面試或工作地點比較偏僻且轉換頻繁,業務不能清晰說明。

黑中介陷阱。典型特徵是沒有人力資源服務許可等資質,以冒充或僞造相關資質騙取畢業生信息,收取報名費、服裝費、體檢費等費用。入職時,編造各種理由拒絕上崗或中途辭退。

“刷單詐騙”陷阱。一些詐騙分子打着高薪兼職、點擊鼠標就賺錢、刷單返現等幌子進行詐騙。其特點是門檻較低,號稱輕鬆兼職、薪酬豐厚。

“內推”陷阱。個別中介機構或個人以幫助求職者推薦進知名企業,優先錄取等名義收取高額費用。

“培訓貸”陷阱。個別中介機構或用人單位以高薪就業爲誘餌,承諾培訓後包就業,但須支付培訓費用。培訓結束後,往往難以兌現承諾,畢業生可能會面臨身負高額借貸或投入高價培訓費用,又沒能就業的不利局面。

“貓膩合同”陷阱。在合同簽訂過程中,個別用人單位爲降低用人成本、規避用工責任而侵犯畢業生合法權益。有的僅簽訂《就業協議書》,沒有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有的合同內容簡單,缺少工作崗位、工作地點、工資等具體內容;有的以少繳稅款爲由,準備兩份不同薪資的“陰陽合同”。

“假試用”陷阱。有的用人單位超過法定上限約定長時間試用期,或重複約定試用期。有的用人單位以試用期爲由,支付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或不繳納社會保險。還有的用人單位爲降低用人成本,大量招聘畢業生,試用期約定較低的工資,等試用期結束後,便以各種理由解聘,“假試用,真使用”。

“扣證件”陷阱。有些用人單位或中介機構借保管或經辦社會保險、申辦工資卡等名義,扣押求職者身份證、畢業證、學位證等證件。這種情況非常危險,可能會做不法行爲或開銀行卡等。

虛假信息陷阱。有的用人單位爲了增加對畢業生的吸引力,故意誇大單位規模、業績、發展前景、工資和福利等。

人社部提醒廣大求職者,通過合法的、正當的、信譽好的信息渠道瞭解招聘信息。應聘時,要保護好個人信息,接到招聘邀約後,及時上網覈實相關信息。一旦遭遇上述求職陷阱,或惡意解約等情況,請撥打12333電話或前往人社部門投訴舉報。如果人身安全受到威脅或傷害,請立即報警。

來源 工人日報(記者 李丹青)

責任編輯 呂世成 陳潔

責任校對 楊颺

主編 武熙智

終審 編委 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