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壯男腹部悶痛罹罕見「壺腹癌」 初期無症狀醫曝預防良方
青壯男腹部悶痛罹罕見「壺腹癌」,初期無症狀醫曝預防良方。(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苗栗縣一名41歲男子日前因腹部常有悶痛情形,到衛福部苗栗醫院腸胃肝膽科就醫並經安排做胃鏡及大腸鏡檢查,由於胃鏡檢查發現十二指腸乳頭處腫瘤,而進一步做內視鏡膽胰攝影檢查(ERCP)並切片,後續由部苗外科醫師陳雁捷施以惠普氏胰十二指腸切除術,並經病理報告確診爲早期壺腹癌。
部苗醫師陳雁捷指出惠普氏胰十二指腸切除術,除根治性切除外還需重建胰管、膽管與消化道,爲肝膽胰手術中複雜且困難的術式。(部苗醫院提供/謝明俊苗栗傳真)
陳雁捷表示,「十二指腸壺腹癌」(ampullary cancer)是一種罕見的消化道癌症,主要發生在胰管和膽管交匯處的壺腹,壺腹癌是相對少見的癌症,發生機率低,初期無明顯症狀,隨着腫瘤成長後較有可能出現明顯的症狀進而被診斷,那時分期往往已接近晚期。
陳雁捷說明,壺腹是人體器官中非常小的構造,且位置很難被發現,初期症狀與一般腸胃不適很類似,所以常被忽略,例如:肚子漲、上腹或右上腹處悶痛、噁心嘔吐、腹瀉、胃口差、體重減輕或是尿液變紅茶色。當腫瘤逐漸變大塞住胰液和膽汁出口,就會出現黃疸,大約七成患者都曾出現黃疸症狀。隨着病程進展,可能會有灰白色糞便、胰臟發炎、疼痛加重輻射到背部等症狀,甚至侵犯到十二指腸附近腸壁,造成腸胃道出血情形。
陳雁捷醫師說明,可透過內視鏡超音波做環狀或線狀掃描,進一步診斷腫瘤來源和侵犯深度。(部苗醫院提供/謝明俊苗栗傳真)
陳雁捷解說診斷方法,最初可使用腹部超音波作爲診斷的工具,若顯示膽道、胰管擴張則可透過進一步影像學檢查診斷,如內視鏡膽胰攝影檢查、經皮穿肝膽道攝影、核磁共振膽道胰管攝影。
陳雁捷指出,目前壺腹癌有效根治的方式仍是外科手術切除腫瘤,需於病竈處行根治性切除,標準手術爲惠普氏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此手術除了根治性切除以外,還需重建胰管、膽管與消化道,爲肝膽胰手術中複雜且困難的術式。手術病人需符合兩項開刀條件,其一爲腫瘤仍侷限於原發處尚未轉移至遠端器官,其二爲腫瘤並未造成周圍重要血管嚴重侵犯(上腸繫膜動靜脈),成功接受手術的病人長期存活率相對較高。
陳雁捷進一步說明,如果評估不適合手術的病人,也可以在壺腹與十二指腸處裝上支架,或經皮膚引流膽汁以減少膽汁淤積引發感染,作爲暫時性緩和治療。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則可以用在晚期無法手術或術後輔助治療,但目前對於提升存活率仍是有限。
陳雁捷提醒,民衆應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吸菸和過量飲酒,以降低罹患消化道癌症風險。民衆可以每隔幾年固定接受腹部超音波和抽血檢查,如有發現膽管變粗,可進一步安排內視鏡膽胰攝影檢查或核磁共振檢查,及早在無症狀出現時發現腫瘤,儘早摘除。一旦出現症狀則要儘快就醫,以期達到最好治療效果。
衛福部苗栗醫院院長徐國芳表示,儘管壺腹癌無法完全預防,但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健檢以及對家族病史的關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發生的風險或早期發現潛在問題。民衆若有具體的家族史或個人健康狀況的顧慮,建議與專業醫師討論並制定個性化精準醫療的預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