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懷可嘉,但用力過猛

清明檔後市場冷清,還好有期待已久的《白日之下》,翻遍購票軟件,青島市區只有三家影院有粵語場,同學們想看的話一定留意,必須買粵語原聲版,國配版太糟糕了不如不看。‍‍‍‍‍‍‍‍‍‍‍‍‍‍‍‍‍‍

去年底香港上映金馬五項提名,票房收了2000多萬港幣,豆瓣8.2開分,本來是我的年度華語十佳候選,只是左右等不來資源,沒想到上個月官宣來內地。‍‍‍‍‍‍‍‍‍‍‍‍‍‍‍‍‍‍‍‍‍‍‍‍‍‍‍‍‍‍‍‍‍‍‍‍‍‍‍‍‍‍‍‍‍‍‍‍‍‍‍‍‍‍‍‍‍‍‍‍‍‍‍‍‍‍‍‍‍‍‍‍‍‍

看片名就註定不是風和日麗的電影,海報上寫“改編自真實事件”,我查了下其實不止單一原型。

題材跟2016年的奧斯卡BP《聚焦》很像,以調查記者挖黑幕爲主線,導演兼編劇簡君晉參考了15-16年間多宗養老院舍報道,雜糅作爲創作底本,最轟動的兩件是劍橋養老院露天洗澡和康橋之家院長性侵智障女孩。

《白日之下》能拍出來最大功臣是爾冬升,作爲監製四處奔波找錢,他三十多年前的處女作《癲佬正傳》便聚焦邊緣羣體,這種社會議題現在資方比較牴觸,不賺錢唄,最後還是古天樂的天下一影業出手,本來他想客串個角色,可老年妝效果不理想只好作罷。‍‍‍‍‍‍‍‍‍‍‍‍‍‍‍‍‍‍‍‍‍‍‍‍‍‍‍‍‍‍‍‍‍‍‍‍‍‍‍‍‍‍‍‍‍‍‍‍‍‍‍‍‍‍‍‍‍‍‍‍‍‍‍‍‍‍‍‍‍‍‍‍‍‍‍‍

陣容方面香港新生代餘香凝、陳湛文搭配姜大衛、林保怡等老戲骨,光評演技能力的話,電影絕對中上水準。‍‍‍‍‍‍‍‍‍‍‍‍‍‍‍‍‍‍‍‍‍‍‍‍‍‍‍‍‍‍‍‍

最近不斷有匿名者投訴養老院舍管理混亂,主管部門不聞不問,A1新聞資深女記者曉琪深入彩虹之家養老院,謊稱智障病人通伯(姜大衛)的孫女,遂秘密展開調查。

很久沒見到姜大衛,香港黃金一代逐漸凋零,他已77歲高齡,演得真是沒話講,通伯至少五次掐掉曉琪的煙,導演可能暗示通叔是清醒的,否則不會在乎吸菸有害健康,其中還有致敬《志明與春嬌》的段落,瞬間笑噴了突然想抽根菸。‍‍

養老是個很敏感的社會問題,擱古代這事兒很簡單——各家自己解決,家資富碩子女孝順就過得好,家貧或碰上敗家子後代也只能忍着,最多同村人給點道德壓力稍有幫襯。‍‍‍‍‍‍‍‍‍‍‍‍‍‍‍‍‍‍‍‍‍‍‍‍‍‍‍‍‍‍‍‍‍‍‍

古代沒有老齡化這種事,全村沒幾個能活到70,現在局面完全不同,即使你無兒無女,只要有錢便可住養老院,沒錢政府會有公共資源扶持。

但是,香港平均壽命達到85歲,養老成了沉重的財政負擔,沒有足夠的公共牀位,正常排隊平均需要等10多年,好消息是牀位有了,壞消息是人沒了。‍‍‍‍‍‍‍‍‍‍‍‍‍‍‍‍‍‍‍‍‍‍‍‍‍‍‍‍‍‍‍‍‍‍‍‍‍‍‍‍‍‍‍‍‍‍‍‍‍‍‍‍‍‍‍‍‍‍‍‍‍‍‍‍‍‍‍‍‍‍‍‍‍‍‍‍‍‍‍‍‍‍‍‍‍‍‍‍‍‍‍‍‍‍‍‍‍‍‍‍

於是只能把部分養老職能推給市場,建立一套補貼規範讓私人資本進入,官方負責定期巡查。‍‍‍‍‍‍‍‍‍‍‍‍‍‍‍‍‍‍‍‍‍‍‍‍‍

私人養老院爲提高利潤,自然是用剋扣伙食、人力成本等招數,電影開始幾個長鏡頭表現了院中惡劣的生存環境。

彩虹之家不光有老人,還有智力障礙、失能者等,他們縮在狹窄潮溼的單間裡,做爲人的尊嚴已不剩多少,古人講“壽則多辱”大概就是這意思。

《白日之下》的氛圍感很不錯,中性低飽和度調色都是對的,但劇作結構與人物塑造有問題。

這種調查類題材,創作者首先要確定站在什麼位置,中立是最高級的,用視聽語言不帶任何預設講故事;但這次導演有些立場先行,預設這間養老院舍裡的護工是惡魔,給了個瘮人的恐怖片特寫鏡頭。

“一看就不是好人”是類型片的塑造手法,爲讓觀衆快速理解劇情,但《白日之下》不是這種片子,太模版化的正邪對立無形中弱化了人物層次,容易讓人感覺用力過猛。‍‍‍‍‍‍‍‍‍‍‍‍‍‍‍‍‍‍‍‍‍‍‍‍‍‍‍‍‍‍‍‍‍‍‍‍‍‍‍‍‍‍‍‍‍‍

包括中段高潮露天給老人洗澡的段落,升格鏡頭表現慾望太過強烈,但敘事、音樂情緒卻沒跟上,這裡的設定是光天化日之下不把病人當人,旁邊全是高樓大廈衆目睽睽,如果用圍觀者的冷漠來表現會不會更好呢?‍‍‍‍‍‍‍‍‍‍‍‍‍‍‍‍‍‍‍‍‍‍‍‍‍‍‍‍‍‍‍‍‍‍‍‍‍‍‍‍‍‍‍‍‍‍‍‍‍‍‍‍‍‍‍‍‍‍‍‍‍‍‍‍‍‍‍‍‍‍‍‍‍‍‍‍‍‍‍‍

《聚焦》是怎麼做的呢?用懸疑片構架,讓追索者處於無知狀態,抽絲剝繭的調查將觀衆代入,而《白日之下》是救世主模式,女主曉琪登場就散發着理想主義者光輝。‍‍‍‍‍‍‍‍‍‍‍‍‍‍‍‍‍‍

按設定她是個老鳥記者,早就看慣了社會陰暗面,不至於那麼容易動感情,唯一作用是通過跟主編battle傳遞新聞理想,主編是個現實主義者,西西弗斯再會推石頭,這個世界也不會變的。‍‍‍‍‍‍‍‍‍‍‍‍‍‍‍‍‍‍‍‍‍‍‍‍‍‍‍‍‍‍‍‍‍‍‍‍‍‍‍‍‍‍‍‍‍‍‍‍‍‍‍‍‍‍‍‍‍‍‍‍‍‍‍‍‍‍‍‍‍‍‍‍‍‍‍‍‍‍‍‍‍‍‍‍‍‍‍‍‍‍‍‍‍

林保怡扮演衣冠禽獸院長,演技MAX表現無懈可擊,幾個鏡頭讓人倒抽涼氣,眼疾是個秀演技的好特徵,跟《留校聯盟》裡的吉亞瑪提有一拼。‍‍‍‍‍‍‍‍‍‍‍‍‍‍‍‍‍‍‍‍‍‍‍‍‍‍‍‍‍‍‍‍‍‍‍‍‍‍‍‍‍‍‍‍‍‍‍‍‍‍‍‍‍‍‍‍

不過角色寫得有些奇怪,他只在頭尾出現,第二幕基本隱身,編劇爲了大高潮不得已犧牲故事合理性,院長已有兩次性侵未遂前科,都進入起訴階段了,按理說曉琪做爲業內老鳥,剛介入時肯定能查出來,可卻到最後才Po出,顯得記者多少是有點兒無能。

有一幕鏡頭隔着毛玻璃看院長性侵,雖然看不清楚但意思已傳達充分,這纔是好的視聽設計,而不是猛堆苦大仇深BGM。‍‍‍‍‍‍‍‍‍‍‍‍‍‍‍‍‍‍‍‍‍‍‍‍‍‍‍‍‍‍‍‍‍‍‍‍‍‍‍‍‍‍‍‍

小玲,明仔兩個悲情角色也沒塑造好,他們倆自始至終保持“無知”會更有表現力,現在卻淪爲了正義工具人。‍‍‍‍‍‍‍‍‍‍‍‍‍‍‍‍‍‍‍‍‍‍‍‍‍‍‍‍

《白日之下》最出色的地方不在這起惡劣事件,而是對於衰老和人類制度的深深無奈。‍‍‍‍‍‍‍‍‍‍‍‍‍‍‍‍‍‍‍‍‍‍‍‍‍‍

片中有句話讓人印象深刻:老了就是包袱。

這句話通伯和曉琪的母親都說過,現代社會提倡關愛老年人,但其實連老人的至親都很難做到,對於死亡悲傷之餘往往會暗暗鬆口氣,如果你親身照顧過病危老人會格外有體會,那種互相的精神體力雙重消耗讓人窒息。‍‍‍‍‍‍‍‍‍‍‍‍‍‍‍‍‍‍‍‍‍‍‍‍‍‍‍‍‍‍‍‍‍‍‍‍‍‍‍‍‍‍‍‍‍‍‍‍‍‍‍‍‍‍‍‍‍‍‍‍‍‍‍‍‍‍‍‍‍‍‍‍‍‍‍‍‍‍‍‍‍‍‍‍‍‍‍‍‍‍‍‍‍‍‍‍‍‍‍‍‍‍‍‍‍‍‍‍‍‍‍‍‍‍‍‍‍‍‍‍‍‍‍‍‍‍‍‍‍‍‍‍‍‍‍‍‍‍

‍‍‍‍‍‍‍‍‍‍‍‍‍‍‍‍‍‍‍‍‍‍‍‍‍‍‍‍

養老院的亂相怎麼解決呢?片中沒給出答案,甚至禽獸院長都沒有受到實質懲罰(放在內地這個劇本肯定沒法通過),養老跟醫療一樣,哪種社會制度也沒有萬全之策,只能一點點修補,因爲資源是有限的。

我不是說記者揭露現實沒用,曉琪這樣的理想主義實幹者我非常敬佩,只是現實比故事要複雜得多得多。

總體還是不錯,值得一看。‍‍‍‍‍‍‍‍‍‍‍‍‍‍‍‍‍‍‍‍‍‍‍‍‍‍

再次提醒:買票時看清楚,一定要買粵語場買粵語場買粵語場買粵語場。‍‍‍‍‍‍‍‍‍‍‍‍‍

收工。‍

這兩天推2024T恤預售,《洛奇》《潛伏》以及《最TOP社交衫》,有同學說你怎麼不當模特了?!因爲現實是殘酷的,去年對着鏡子隨便拍了兩張,銷量就是不咋地.....我再怎麼自我催眠也是老了,就是不如小年輕有魅力不服不行,你看這回用了小鮮肉,賣得就是好一點,不明真相的同學點小程序鏈接,或者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