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真是混蛋!”

“北大、人大學子怒斥清華大學是混蛋”?!

刷到這種帖子,好奇心不允許我放過這口大瓜。

翻閱完若干聊天記錄後,我終於知道兩校學子爲何如此憤怒。

因爲清華人奪走了他們的“鵝腿阿姨”。

就是下圖這位穿着紅色羽絨服,戴着粉色頭盔,被同學們團團包圍的阿姨:

這位阿姨姓陳,今年54歲,是江蘇連雲港人。

20多年前,她和丈夫到北京謀生。兩人在工地賣過盒飯,在北大賣過水果,還幹過燒烤。

五年前,他們決定在北大門口賣自己研發的烤鵝腿。

期間,還把業務拓展到了人民大學。

雖說生意不算火爆,但也積累了一批鐵粉。他們幫阿姨建了鵝腿微信羣,方便提前聯繫訂購。

前陣子,鵝腿阿姨轉戰清華。

沒想到,這款美味夜宵徹底征服了清華人的味蕾。

清華學子不僅建起了一個又一個鵝腿羣,而且還在羣裡瘋狂下單。

每逢夜幕降臨,他們齊刷刷地跑向校門口,等待阿姨和載滿鵝腿的電瓶車現身。

即便溫度早已降到零下,海淀凜冽的寒風也絲毫阻擋不了他們領取鵝腿的熱情。

於是,鵝腿阿姨每天都在經歷着——

完蛋了!我被清華學生包圍了!

而當清華鵝腿羣從1個迅速增長到8個的時候,每一個鵝腿愛好者都有了深切的危機感……

清華的吃貨們任性地下着單,北大、人大與鵝腿的緣分卻註定走向蘭因絮果的結局。

阿姨說,由於人手不夠,做不出那麼多鵝腿,近期都不會去他們那邊了。

這下,兩校鵝腿愛好者們的心徹底碎了……

素來有氣性的北大人難忍鵝腿被清華獨佔的現實,他們高呼着:

“北大不能失去鵝腿阿姨,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打響了鵝腿保衛戰。

現在,痛失鵝腿的他們日夜在羣裡策反阿姨,祈求阿姨雨露均沾。

實在不行,還可以給阿姨當實習生或者學徒……

他們的哭聲感天動地,一度震動微博熱搜。

旁觀者們這才知道,想讓清北相爭,只需一隻鵝腿。

十年烤腿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

看到這種熱搜,吃瓜羣衆們除了“哈哈哈”之外,只想感慨一句:

“我以爲這幫天之驕子整天沉迷學術,沒想到真正能讓他們沉迷的是烤鵝腿。”

而轉念一想,鵝腿阿姨的朋友圈可真不得了。

這個平凡的女人真正做到了“網羅天下英才”。

她這資源,不幹獵頭太可惜了。

看着中國未來的政商學界精英爲自己掐成一團,鵝腿阿姨也很無奈。

她並不是厚此薄彼,而是實在忙不過來。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阿姨和她丈夫這樣說道。

看着北大學子呼天搶地求投喂,叔叔阿姨也表態了。因爲他們以前一直在北大賣水果,和北大感情深厚,所以很多時候還是會優先滿足北大人的鵝腿需求。

而且,給北大學生的價格還更便宜呢:

想來北大的鵝腿荒應該很快就能得到緩解。

至於名字沒上熱搜的人民大學,雖然該校擁有17個鵝腿羣,但它仍然只是個“鵝腿備胎”式的存在。

爲了解決被鵝腿卡脖子的問題,人大食堂已經投入了充分的科研力量進行技術攻關。

目前人大已經研發出了三種口味的鵝腿。

蜜汁味的:

麻辣味的:

還有原味的:

感覺看起來都很香。

希望其他高校的食堂,也能照着人大速度,儘快捲起來吧。

現在,鵝腿阿姨和鵝腿叔叔只希望自己的熱度能快點過去。

畢竟一把年紀了,還要糾結“烤”清華,還是“烤”北大,也挺辛苦的。

外加還有很多社會人士看到熱搜後“冒充”學生,進羣搶鵝腿,這讓本就緊張的鵝腿供給愈發雪上加霜。

叔叔阿姨從早忙到晚,忙得雙手又腫又紅,也只能做兩百多個烤腿。要是天天遇着瘋狂下單,怎麼吃得消啊……

(鵝腿阿姨的丈夫接受記者採訪,對於自己和妻子忽然走紅,挺不安的。)

就在鵝腿阿姨祈禱網紅生活儘快結束的時候,水木學子卻在嘗試研究這樣一個課題:

這口鵝腿,究竟爲什麼成爲頂流?

除了“好吃”這個小學生都會回答的理由外,清華校友們認爲,主要還是學校周邊可供選擇的夜宵、外賣太少了。

還有,近年來針對高校周邊不合規小吃攤的整頓,也讓大家的口腹之慾無處宣泄。

莘莘學子對夜生活有着誠摯的渴望。

光靠一個鵝腿阿姨,顯然解決不了這樣的供需矛盾。

要是能在食堂裡開個夜宵檔,挖掘一下內部阿姨們的潛能,或許就能解決大家晚上嘴饞的問題,撫慰學霸們上完晚自習後的疲憊心靈,順便還能給後勤集團增收。

畢竟豆汁都能安排,鵝腿應該也不在話下吧。

大學或許無法讓我們成爲學術大佬,但它平等滿足了每個人做學術八戒的權利。

很多人的大學記憶都和“吃”有着千絲萬縷的關聯。

哪怕其他記憶都飄忽了,母校流傳的鬼故事和食堂傳說也能永遠沉澱在腦海深處,歷久彌新。

畢業之後,我們最想念的恐怕還是食堂的飯。

那些曾經被狠狠吐槽的食堂黑暗料理——

爆炒妙脆角:

西紅柿炒雞蛋:

香蕉炒草莓:

橘子炒青菜:

綠豆沙炸雞腿:

火龍果炒鵪鶉蛋:

現在想來,也別有一番風味。

除了食物,食堂裡的人和故事同樣是大學記憶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記得我讀大學的時候,各種社團都愛去食堂開會搞活動。尤其是辯論隊,最愛去食堂備賽。

隊員們喝着五塊錢一杯的珍珠奶茶,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直到食堂熄燈也不願散去。

臨走的時候,隊長還不忘提醒大家:“回去記得把衣服晾一下,不然滿宿舍都是油煙味。”

還有那些做飯特別好吃的風雲人物,他們的存在讓我們的大學生活擁有了美好的註腳。

比如上外赫赫有名的齊一勝——

這位齊師傅在上外松江校區食堂下了9年麪條。

由於他家麪條格外好吃,所以同學們尊稱他爲“麪條王子”。

30歲的時候,麪條王子決定離開上外,返鄉創業。

得知這個消息後,有人傷心欲絕,爲此吃了整整一週齊師傅下的麪條。

上外的同學們還爲麪條王子精心準備了一場告別。

在校園十大歌手的舞臺上,同學們邀請他做特約嘉賓。

於是,他戴着廚師帽,站在臺上給大家獻上了一曲略帶哭腔的《海闊天空》。

各位讀者的記憶裡,大概也有屬於自己的齊一勝吧。

雖然我們不知道他們如今身在何處,但每每想起他們時,總希望每一個齊一勝都能擁有海闊天空的美好未來。

回憶完了校內食堂,不妨再懷念一下校外的美食一條街。

華燈初上,年輕的我們曾在那裡走走停停,吃吃喝喝,透過地攤經濟瞭解中國社會的百態。

那鐵鍋裡翻騰的蛋炒飯,那油鍋裡浮動的蘿蔔絲餅、火腿腸、裡脊肉,還有各色糕點、烤串、糖葫蘆、豆腐腦……無一不向我們闡釋着“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的生活真諦。

或許這些路邊攤早就不在了,但關於它們的種種回憶卻始終縈繞在我們心頭。

當現在的我們帶着滿身班氣回憶青春時代邂逅的煙火氣時,大約也就有了“白頭宮女話玄宗”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