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輸亞大?全球大學排名的侷限

(圖/本報系資料照)

最近,「泰晤士高等教育」公佈2023年世界大學排名,結果讓許多臺灣人既傷心又驚訝:臺灣排名最前面的「自然」是衆望所歸的臺大。但臺大的世界排名一下子從113名滑落至187,這是因爲臺大的學術、教育水準真的一年內掉了這麼多嗎?

引人注意的是泰晤士排名中,對我國各大學的排名順序,與國人所知的「排序」有很大差異。尤其一向被認爲是「頂尖大學」的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成功大學等校,都被私立亞洲大學超越。臺灣前4名分別爲臺灣大學、中國醫藥大學、臺北醫學大學、亞洲大學;輔仁大學排名全臺第12,遠遠超出衆多國立大學。這些結果是不是很奇特?

亞洲大學、輔仁大學,以及所有在此一排名有亮眼表現的大專院校,的確辦學認真,走出自己的特色路線,值得肯定。只是,它們能迅速超越衆多私立傳統著名大學以及國立頂尖大學,名列前茅,我們在驚豔之餘,真的相信此種排名的「代表性」嗎?有幾個高中畢業生,在選填志願的時候,會因爲這個排名(而不只是獎學金)舍清大而就亞大?

其實「排名」是一種參考,也是某種遊戲,而不是「普世價值」。每個排名必然有其排序標準,而「名次」就是在特定排名遊戲的標準中可以得到的位置。以體育競賽來說,棒球、籃球、足球、田徑、拳擊、體操、舉重,在奧運亞運或職業競賽,各有其「排名」。所以,「排名」要有意義,通常是單純的遊戲規則,而且範圍較小,比較準確。

這就讓我們看到「世界大學排名」的侷限與虛妄。請問,什麼叫做「好」大學?「優良」大學?全球這麼多國家,這麼多大學,種類特色以及目標如此多樣,能夠用一把尺普遍衡量嗎?「排名」之目的是什麼?是要幫助各國擬訂適當且符合國家需要的教育政策?還是要讓已經具有聲望的大學更容易募款?或是要提供學生選擇學校有清楚的指標?甚至是創造一個「評比排名產業」來獲利?不同的評比排名,會採取不同的標準,而得出差異很大的結論。我們該做的,是瞭解自己的目標,然後看看那個「排行」與我們的目標相關之處,藉此檢討、學習。而不是看「世界排名」、「全球評比」這類字樣就興奮得要去蹭。

這類全球排名,本質上就有一些學術圈都知道的侷限,甚至可說是偏見。凡是以人文社會學科爲主的大學,通常在這種排名遊戲中比較吃虧。更根本的問題,是「學術聲望」或「學術影響」其實不只是來自學術本身,更源自學術機構所屬的國家之國力。

當2010年左右,各種大學國際評比出爐後,我就觀察到,臺灣的學術研究與教育走歪了。留日留德的新進教授可能被迫要開設「全英語教學」的課程,社會科學的學者只想撰寫英文論文去投稿。學術的在地性、批判性,大幅被「蹭國際」取代。偏偏教育部與學界本該最有冷靜思考與看穿排名假象的能力,卻還一直以大學「排名前進」爲目標,用各種補助指標去促使大學教授們做虛工。

要想排名大幅前進嗎?唯一的方法,是讓臺灣成爲名列前茅的「大國」——經濟大國、政治大國、軍事大國。在政經地位排名後面的小國,鮮少能夠在學術上跳級在前端。當臺灣變成如美國、英國、法國乃至中國大陸那樣的大國時,臺灣各大學都會排名在前。我們就算只寫臺灣的墮胎法,也會成爲舉世學習的對象。如果短期內做不到這點,那請先把底子打好,用紮實訓練與在地批判作爲學術的根本精神。各種世界大學排名,就是純粹的參考指標與遊戲。(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