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環文系、竹鬆社大 帶民衆走入溼地探索「蚵學園區」

清大環文系與社大舉辦「蚵學園區—尋蚵啓事」系列活動,帶民衆走入溼地、關懷生態。(清大提供/王惠慧新竹傳真)

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與竹鬆社區大學共同舉辦「蚵學園區—尋蚵啓事」系列活動,帶領民衆走入溼地,開啓尋蚵之旅。環文系主任鄭國泰說,臺灣是海島國家與海洋依存關係甚深,身爲島國之民更應瞭解環境面臨的威脅與改變,此次與竹鬆社大合作,關注新竹沿海生態、村落議題,以香山蚵業爲主軸,盼透過轉化教育,展現社會影響力。

新竹香山有得天獨厚的海岸溼地資源,也是全臺灣最北邊的養蚵場域,香山的蚵曾是地方對外出口的大宗產業,但卻因重金屬污染事件與蚵農老化的問題,導致蚵業急遽萎縮,產業與技術無以爲繼。而蚵的養殖存續,不單體現着產業的脈絡,亦與香山溼地的生態系統息息相關。

活動由竹鬆社大社團的師生共同規劃,結合愛竹導覽社的香山溼地走讀、巫婆戲劇魔法故事屋的戲說沿海歷史、《蚵仔夜行軍》的繪本導讀以及揭開蚵仔養殖的秘密等一系列的「蚵學園區—尋蚵啓事」活動,將從香山溼地踏查開始,沿着土地與海洋給予的線索,逐步梳理「蚵」的存在脈絡。在「蚵學」的諧音與意涵之下,期待能喚起民衆對於香山沿海文化、產業、生態的關心。

在走讀香山溼地的過程中,民衆發現從來不知道海山漁港邊的植物大有來頭,無論是防風植物還是防沙植物,除了植物的生長的特性之外,在種植的選擇上居然也具有人文與歷史背景,讓民衆驚呼大有所獲。

而在香山溼地踏查過程中,那些快速移動的小螃蟹們,在愛竹導覽社鍾錦增社長的介紹之下,也能試着從步伐與外型中點出和尚蟹與角眼沙蟹,不再只是以「螃蟹」代稱,這是本次學習一大亮點,更是藉由香山溼地的博物館特質,發展海洋教育。

竹鬆社區大學徐竫主任說,民衆逾8成不知道香山有養殖牡蠣的產業,甚至有部分的民衆是第1次來到香山,這也讓他們重新檢視民衆與海之間的距離。知名的動物保育人士珍.古德曾說:「唯有了解,纔會關心;唯有關心,纔會行動;唯有行動,生命纔有希望」。遠眺外海蚵架,期待「蚵學園區」計劃能持續結合社區與當地居民之力,透過尋蚵的活動開啓地方文化與海洋保育推展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