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華章·中國向上 | 我要不要做個“西進青年”·相對論

原標題:青春華章·中國向上 | 我要不要做個“西進青年”·相對論

偏遠、艱苦,有編制

這樣一份工作

你去不去?

24年前

向西4000公里

他們選擇,去

24年後

又是一批畢業生

同樣的方向

不一樣的境遇

他們會怎麼選?

央視新聞《相對論》記者莊勝春

跟隨保定學院2024屆畢業生

試着做一回“西進青年”

到且末第一天,學美術的張強強就“崩潰”了。

“和我預期的,差距也太大了。我以爲沙塵暴刮個一兩小時就結束了。結果一下火車,到處都是灰濛濛的,天空一點顏色都沒有!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調色了!”

新疆且末縣,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與崑崙山脈之間,曾是我國風沙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2000年,保定學院15名師範畢業生,輾轉五天四夜來到這裡任教。那時,一年中有二三十天都要面對沙塵暴的侵襲,浮塵天氣多達190天,“沙塵暴像牆一樣過來,教室窗戶關不嚴,學生連黑板都看不見了。”

如今,沙塵暴的天氣少了一半,但開學的秋季,仍是難熬的時候。

最難的,不是天氣。工作第一天就當了班主任,吳佼也“破防”了。

學校的路還沒認清,孩子們一長串名字還沒念順,就接連遭遇領教材迷路、上課進錯班、學生在開學典禮上暈倒……狀況不斷,沒說兩句,紅了眼眶。

且末只有一所初中,一所高中。初中每個年級二十多個班,每個班近五十人,學生還在逐年增長。這11個畢業生,開學第一天,就有6人成了班主任,剩下5人,也都成了“八爪魚”。“我本來是教歷史的,問我能教政治嗎?我就說沒問題;昨天通知我,班主任又空缺了,問我可以去當班主任嗎?我說可以。我什麼都接了下來,結果發現今天真的非常糟糕。”

且末二中副校長陳榮明理解吳佼的委屈與無措。他是2000年保定學院第一批“西進青年”之一,這批大師哥大師姐,也是這樣過來的。那時的且末,環境差,教學水平更跟不上——在整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倒數第一。招聘各地來的新老師時,陳榮明總會問同一個問題:“吃不吃得了這個苦?”曾經有人第一天剛來,第二天就走了,“特別害怕颳風,擔心一颳風是不是又要刮跑幾個老師。”

陳榮明他們,沒有離開。他們有的是被比內地更好的薪資吸引,本想攢夠給爹治病的錢就走,結果放不下學生;有的是被“西部大開發”的號召吸引,後來捨不得父母,想回家,卻被父親的信勸住:“你以後不要提不孝二字,你正是到了祖國需要你的地方。”

24年後的新老師們,聽過師哥師姐的故事。知道苦,爲什麼還來?

“我媽覺得我有編制了,她就鬆了一口氣。”

“我當代課老師時,一個月的工資大家可能都猜不到,1000塊錢。”

跟師哥師姐相比,這代人面臨新的難題——學歷的含金量在下降,內地的擇業空間在變化……

“好像一直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沒有任何目標。”張小威生在河北一個小村莊,很小的時候,父親就臥病在牀。家裡、地裡……都是母親一人操持。身爲長子,小威從小懂事,教會了母親認字,按父母的意願上大學,又體驗了保安、飯館傳菜員、倉庫分揀工等不少工作。直到來到且末,他找到了“被需要”的感覺。

黃小鳳的第一節音樂課,唱起了家鄉廣西的民歌,也唱起了《青春舞曲》。“我希望同學們能夠記住自己民族的音樂,記住你們新疆,不,應該說咱們新疆的音樂。”學生下課跑上前:“老師,新疆這麼幹旱,你爲什麼要來這裡?”小鳳反問,“你們覺得需要更多的老師來到這裡嗎?”孩子們點頭。

“他們有點哪種感覺呢?踏着我們的步伐,想上這裡看看能不能找到自我。”陳榮明明白,在編制、薪資、晉升空間之外,還有更多人生的體驗等着師弟師妹們,“我們這批快開始退了,他們來了,我們有些東西就可以交給他們了。”

曾經全州教學“老末”的帽子,早在第一批保定學院老師帶出畢業生時,就甩掉了。二十年前,且末高考本科上線率只有30.6%,去年的這個數字,是51.45%。

習近平總書記曾給河北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畢業生羣體代表回信。信上說,我在西部地區生活過,深知那裡的孩子渴求知識,那裡的發展需要人才。多年來,一批批有理想、有擔當的青年,像你們一樣在西部地區辛勤耕耘、默默奉獻,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民族團結進步作出了貢獻。

從保定出發的時候,新老師們在機場碰到了一位大哥,發生了這樣一段對話——

大哥:你們都是支教的嗎,支教多長時間?

記者莊勝春:一輩子,去新疆。

大哥:去新疆啊,新疆以後是世界的中心。(大家笑)真的,你們是抓到先機的人。

借大哥的話,祝福遠方的老師和學生們。

最後,如果是你,你會來嗎?

監製|李浙 王元

製片人|莊勝春 汪潔

記者|莊勝春

主編導|汪潔 尚曉煜 張宗堯

編導|馮譯葶 孟柯言 紀方 劉菲

拍攝|薛鵬龍 劉碩 李林松

視頻|馮譯葶 張瑩 化軍豪 楊振江

航拍|蘇鑫

編輯|單楚玉 王洪春 湯文昕

視覺|於江

技術|夏文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