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康王朱志土絜(上):兄終弟及的最終贏家,削藩後依然被薅羊毛

永樂九年(1411年)二月初一,因爲秦王朱尚炳每有敕書降臨,他都不親自出迎,接見天使時又傲慢無禮,遭明成祖降敕嚴詞斥責。以齊桓公於葵丘之盟下拜受胙,內史過賜晉侯命晉侯受玉惰,成肅公受脤於社不敬,這一正二反三個春秋故事進行敲打。同時以輔導不力爲由,下令將秦藩長史、紀善、典儀等押解進京治罪,幾乎將秦藩王府官的高層給一鍋端了。神奇的是“晉侯惰玉,見譏無後”之言,差點真降臨到朱尚炳頭上。

秦隱王朱尚炳是第二代秦王,他共有五子:長子朱志均、次子早夭、三子朱志(土絜)、四子朱志堩(音geng)、五子朱志堢(音bao)。其中老四爲嫡子,故於年永樂十年(1412年)九月承襲王爵。

朱志均,生於永樂元年(1403年),爲朱尚炳庶長子,生母唐氏。永樂二年(1404年)四月,年僅2歲的朱志均被叔祖封爲渭南王。

朱志(土絜),生於永樂二年七月十一,爲朱尚炳庶三子,生母唐氏。正好與永樂朝最後一次大分封錯身而過,直到永樂二十年(1422年)二月,才受封富平王。

西安蓮湖公園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初七,秦王朱志堩薨逝,在位13年,享年21歲,朝廷賜諡曰僖。這位英年早逝,存在感不高的秦王,卻創造了兩項明朝宗室記錄,即第一位襲封的第三代親王,第一位絕嗣的嗣封親王。

傳承數代的親王大宗絕嗣,需往前推導以選出合適的晉封人選,第一人選爲兄弟輩。朱志堩在世的三個兄弟皆爲庶出,因此居長的渭南王朱志均成爲幸運兒。

朱志堩去世三個月後,明成祖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駕崩於榆木川(今內蒙古多倫西北),隨即太子朱高熾即位,是爲明仁宗。正所謂新朝新氣象,當年十月十一日明仁宗在時隔20年後重啓大封宗室儀式,渭南王朱志均被冊封爲秦王。

襲封秦王時朱志均年已22歲,但依然沒有成婚,在明代妥妥的屬於大齡未婚青年。直到宣德元年(1426年)四月,才上奏朝廷稱已選定陝西都指揮使張麟之女張氏爲妃。

都指揮使爲明代省一級三大衙門之一的都司主官,執掌一省軍事大權。張麟爲都司的實權主官,而非幹領工資不當班的帶俸都指揮使,執掌的又是秦王藩地所在的陝西軍權。可見即便是對宗室相當苛刻的宣德時代,也沒禁絕宗室與在任官員聯姻。但存在迴避制度,在任官員與宗室聯姻之後,任職地點必須在宗室藩地500裡開外。當年七月,張麟以陝西都指揮使的職銜調任寧夏(今寧夏銀川),擔任寧夏總兵陳懷的副手。

宣德三年(1428年)五月張麟致仕,其子張泰被任命爲寧夏左屯衛指揮使,負責騎兵操練,明宣宗還稱讚張麟父子虎父無犬子。

“乙亥……以狹西都司都指揮使張麟老疾,命致仕。以其子泰爲寧夏左屯衛指揮使,領馬操練,仍命麟往訓督之。上因謂侍臣曰:‘古謂將門出將,蓋子孫親見祖父所爲,自然諳練。麟雖老,素有材識,使泰能似之,固於國有用,於家亦可長保富貴。’”(《明宣宗實錄》)

西安古城北門安遠門

宣德元年九月二十七日,明宣宗命豐城侯李賢、右副都御史李素爲正副使,持節前西安,冊封張氏爲秦王妃,兵馬副指揮陳政之女陳氏爲富平王妃。

秦僖王朱志堩因沒有成婚,導致他去世後大宗絕嗣。朱志均這位第四代秦王有了王妃,總該能把爵位傳承下去了吧。結果卻出乎人意料。

十月初七,秦王府突然傳出秦王朱志均的死訊。以北京到西安的道里計,他去世時冊封使團應當還在路上,也就是說張氏雖然獲得秦王妃頭銜,卻是個望門寡,好在朝廷沒逼迫她爲素未蒙面的丈夫殉葬,直到成化十七年(1481年)壽終正寢。

秦藩大宗傳承

朱志均連頭帶尾總共在位3年,享年24歲,朝廷賜諡曰懷。對於秦懷王的喪禮及其繼承人選的處置,將明宣宗的刻薄展現的淋漓盡致。

出於親親之誼,皇帝在接到宗王去世的訃告後,會輟視朝以示哀悼。郡王去世,一般輟朝一天,少數會輟朝兩到三天。親王去世,一般輟朝三天,少數會輟朝五天或七天。可朱志均去世後,明宣宗只爲其輟朝兩天,與其親王,特別是大明第一親藩的身份完全不符。

景泰朝以前,宗王襲封制度採用的是靈前襲爵,即先王去世數月後嗣王便可以襲爵,無需等到守孝期滿。相應的典章制度由秦藩第二代王秦隱王朱尚炳開創,其後的秦僖王、秦懷王都照章執行。可秦懷王朱志均去世後,繼任秦王意外難產。

秦王繼任人選很明確,那便是朱志均的三弟富平王朱志(土絜)。事實上秦懷王去世後,秦藩事務就已經由朱志(土絜)署理,可明宣宗一直拖着不進行冊封。

直到宣德三年(1428年)三月,秦懷王都已經去世兩年,眼見實在拖不過去了,纔派禮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張瑛、郎中陳敬爲正副使,持節前往西安冊封富平王朱志(土絜)爲秦王,富平王妃陳氏爲秦王妃。

新城廣場原秦王府故址

阿越很懷疑明宣宗久久不讓朱志(土絜)晉封,有拖死秦王繼承人,以延緩下一代秦王誕生的意圖在。畢竟直到宣德朝,秦藩依然手握着西安三護衛這個令皇帝寢食難安的利器,而秦藩宗室的壽數普遍不高,拖一下搞不好就可以將朱志(土絜)拖死。繼任秦王晚點出現,他就可以從容的處理西安三護衛。沒想到,朱志(土絜)身體倍棒,一直活蹦亂跳的,讓明宣宗計劃落空,只能捏着鼻子進行冊封。

明代藩王掌握的的軍事力量由護衛軍、儀衛司及羣牧所三部分組成。儀衛司執掌王府的侍衛和儀仗,所屬稱校尉,類似於宮中的大漢將軍,主官秩比正、副千戶。羣牧所是羣牧千戶所的簡稱,爲牧養軍馬的機構。兩者的規模與千戶所大致相當。護衛軍纔是藩王執掌的最大軍事力量。永樂以後,皇帝削藩的主要目標就是各藩的護衛軍。

各藩護衛軍的規模,按照藩地位置及設置時間的不同,存在較大差異。秦藩既是第一親藩,又是塞王之首,故洪武六年(1373年)五月組建西安三護衛時,配置是最頂級的1.9萬人。

“命長興侯耿炳文於西安、鳳翔、平涼、慶陽、延安、鞏昌、臨洮諸府舊軍內,選一萬九千人充秦王府護衛軍士。”(《明太祖實錄》)

靖難之變後,秦隱王朱尚炳雖有些桀驁不馴,可大致還算懂分寸,讓四叔無處下口。故永樂朝,明成祖只能通過徵調等手段徵來削弱秦藩軍事力量,順便滲沙子。安定王之亂就因秦藩護衛軍士先行告發而被明成祖先發制人,事後西安三護衛因此遭到清洗。

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秦王朱志均上疏朝廷,奏稱王府承運殿年久失修,弟妹三人皆已達到成婚年齡,府邸至今未造,乞求讓剛回歸序列的五千西安護衛官兵留下,負責修建工作。新即位的明宣宗予以准許。

“丁巳,秦王志均奏:‘承運殿歲久弊壞。弟妹三人年長,婚嫁及期,皆未有居室。今蒙遣回西安護衛徵進官軍五千人,乞留修造。’從之。”(《明宣宗實錄》)

秦愍王朱樉墓

可見自永樂後期起,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秦藩護衛被朝廷長期徵調,這部分人應當屬於西安三護衛的精銳。而明宣宗同意將人暫時放回,是因爲他要集中精力對付自己的“好二叔”漢王朱高煦,暫時沒精力收拾秦藩。但這並不表示他會放任秦藩繼續執掌強大的西安三護衛。

當年十月,朱志均的三弟富平王朱志(土絜)上疏朝廷,稱府中缺乏校尉使令,請求朝廷賜予。兵部尚書張本藉機上疏表示,可從秦藩的西安三護衛中撥出一百戶官軍,供其使用。明宣宗一口答應。面對朝廷的陽謀,朱志均無力招架,只能認栽。

這種行爲一旦開了頭,就會有二、有三。

宣德元年四月,朱志均的堂弟永興王朱志墣(音pu)上疏,奏稱其弟鎮國將軍朱志埁(音cen)即將成婚,卻尚未得賜宅邸及護衛、御使人員,請求朝廷設法解決。明宣宗當即敕令秦王朱志均從西安三護衛中撥出人員供朱志埁所用。

富平王是秦王的小宗,大宗庇護小宗是其應盡的義務,從本藩三護衛中撥出以部分護衛力量給他還說得過去。而朱志埁是秦王小宗的小宗,就算需要撥給人員也應當視永興王府的情況而定。永興王府本身擁有500校尉,完全夠撥給。是以朱志均上疏朝廷,對這一不合理的詔令進行了駁斥。然而明宣宗已經認定此事當如此做,下旨斥責朱志均不愛護兄弟的同時,直接讓兵部出手從西安三護衛挑選50人撥給朱志埁。

宣德二年(1427年)二月,朱志均的四弟宜川王朱志堢上疏,請求朝廷賜予校尉、典仗。負責此事的兵部再次站出來,表示應當依富平王例從西安三護衛中撥與官軍一百戶。明宣宗欣然同意。此時朱志均已經去世,秦藩事務由朱志(土絜)打理,不知他這個始作俑者,面對這一結果有何感想?

趙、晉等藩因被漢王之亂波及而遭削藩。故平定漢王之亂後,手握三護衛的藩王僅剩秦、蜀、楚等寥寥幾家。騰出手來的明宣宗決定對這幾家藩王收網,第一目標便是秦藩。

宣德四年(1429年)十月,兵部尚書張本突然跳出來翻“安定王謀逆”案的舊賬。宣稱當年西安三護衛中多有從逆者,正犯雖已伏誅,可本當連坐的同籍、同伍者,依然在西安護衛中任職。按制,有過之人不可以充任護衛,隨侍親王左右,應當將這些人統統甄別出來,調往邊衛聽用。明宣宗深以爲然,下令將這些人打發到甘肅充當戍卒。

大雁塔

在外力的壓迫下,西安三護衛內部也不穩。先有護衛軍張嵩上奏,秦藩的諸多不法之事。後又有潼關衛押解進京的西安三護衛千戶、百戶李凱等四人,也出告秦藩的不法之事,內容與張嵩所奏相同。

面對削藩大勢,朱志(土絜)相當明智的放棄抵抗,選擇躺平,擺出一副任人宰割的模樣,於當年十二月上疏朝廷,請辭西安三護衛。

明宣宗給朱志(土絜)去信,假惺惺地表示賢弟不必驚慌,爲兄信得過你的人品,也相信你此舉不過是想借着小人誣告的時機懇辭三護衛罷了。既然你這麼熱情,朕就勉爲其難的笑納了。鑑於朱志(土絜)識趣,明宣宗准許秦藩保留一護衛,從《明英宗實錄》的記載來看,被保留的爲西安右護衛,中護衛及左護衛被裁撤。

“王自嗣封以來安分無過,朕所知者。豈彼小人所能離間,王其安心,凱等亦必不恕。但王存遠慮,欲小人之口,懇辭三護衛言之切至,今姑強從。然王不可無侍衛之人,聽留一衛以備使令,其二護衛令兵部調來北京。”(《明宣宗實錄》)

秦藩遭削藩之後,朝廷對其所餘的西安右護衛依然垂涎欲滴。畢竟當初入選護衛軍的將士都是大明精銳,對朝廷而言,與其將這些護衛留在秦王手上任其糜爛,到不如另調他用,一來可以充實邊防力量,二則可以藉機進一步削弱秦藩的實力。於是乎,西安右護衛所屬,時常會被朝廷借調去戍邊。

對此,已經交出二護衛的的朱志(土絜),內心必然是非常抗拒的,可站在他面前的是明宣宗這個大魔王,即便有再多不甘也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露出八顆牙齒微笑着表示陛下英明,臣弟堅決擁護朝廷的決策。當明宣宗駕崩,繼位的明英宗還是個小毛孩子,朱志(土絜)頓覺壓力盡去,表示自己又行了。

正統元年(1436年)七月,朱志(土絜)上疏朝廷,稱有三百六十名護衛軍士因身體孱弱,被甘肅副總兵都督任禮遣返,他向將這些人留在身邊使令。聽上去似乎沒有問題,可別忘了軍中兵額是有定數的,有軍士被退回就需有人補上缺額,也就是說秦藩在接收清退軍士的同時,要重新遴選同等數量的護衛送往邊疆戍守。秦王的意思很明白,他不想補這個缺。

少年明英宗劇照

明英宗毫不客氣的回懟:寧夏一帶時常有韃子入侵,朝廷兵力捉襟見肘,身爲親王豈能只計較一家一戶的得失,而不爲大明天下考慮?給了朱志(土絜)兩個選擇:要不從秦藩護衛中遴選精銳替代,要不將這批人重新送回去。

“如王所言,固有利於一府,其如朝廷大計何?書至,其即如數易精銳與都司收操。如無精銳,仍將退回者發與。一境安則王亦安矣,王其念之。”(《明英宗實錄》)

正統二年(1437年)正月寧夏總兵、都督同知史昭向朝廷告急,稱收到消息阿臺(即阿岱汗)、朵兒只伯等準備入寇,寧夏守備官軍兵力不足,請求從內地衛所調兵增援。明英宗得訊當即給朱志(土絜)去信,要求他從西安護衛中再遴選一千精銳開赴寧夏,“候賊滅仍還護衛”。

舊賬未還,又添新賬,且這撥人一去數月都不見放還,朱志(土絜)頓時急了,於九月上疏朝廷,索要這一千人馬。明英宗雙手一攤,表示軍情危急,必須等到剿滅韃賊才能放還。次年四月,明軍擊破阿岱汗所部。七月,在兵部尚書兼大理寺卿王驥的奏請下,朝廷下令遣返寧夏客軍,西安護衛的一千人馬估計也在此時被放還。

正統五年(1440年)五月,朱志(土絜)以擴建嫡母劉氏墳園爲由,請求朝廷准許他將西安右護衛的二千七百屯軍調回。衛所軍士出則爲兵入則爲民,藩王護衛軍同樣肩負着這樣的責任。西安右護衛屯軍每年輸糧的額度爲一萬六千石,對朝廷而言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朱志(土絜)此舉明顯有“許你朝廷薅秦藩羊毛,就不許我秦藩薅朝廷羊毛”的慪氣成分在。明英宗表示恭喜你答對了,直接以“不從”二字將秦王打發,要求他自行設法建造。

正統十年(1445年)四月,明英宗再次給秦王去信,打秦藩護衛的秋風。先是安慰族叔稱自己也知道秦藩護衛勞頓,所以這次不調正軍改調軍餘,邊將索要二千人,可我顧念府中不能缺人使令,幫忙砍到了一千人。接着又表示這次我們採取輪班制,王府餘丁只需每年九月前往,次年春天回府,協助駐軍完成秋防就好。爲防止朱志(土絜)找藉口推脫,明英宗在信中又一次祭出大義:

“邊防,國家重務,而西北尤要地,此皇高祖所以爲萬世慮也。延綏去陝西最近,胡寇嘗入爲患。叔嗣守封國,憂戚諒同。”(《明英宗實錄》)

大明宮遺址公園

皇帝都已經把話都說到這份上了,秦王還能咋辦。阿越懷疑,朝廷之所以只要餘丁,沒要正軍,很可能秦藩護衛的正軍已經被朝廷薅禿了。

令朱志(土絜)沒想到的是,正統十三年(1448年)上疏索要“原調寧夏校尉、典仗,並延安操備護衛軍餘”時,明英宗又變了一副嘴臉。他聲稱寧夏、延安屢有蒙古即將入侵的消息傳出,正值用人之際,兵部已經派人通知過叔父,而王府長史、紀善、伴讀等官也勸諫當以大局爲重,叔父卻一意孤行,這並非是什麼賢明之舉。

明明當初說好秦藩護衛軍餘隻需協防秋防便可,現在朝廷出爾反爾霸着不還不說,還倒打一耙,把責任一股腦全推到了秦王自己身上。高!實在是高!

宣德朝被削去中、左二護衛後,秦藩護衛依然被朝廷逮着薅羊毛,朱志(土絜)表示說多了心裡都是淚。關鍵秦王與小皇帝多次交手,卻被對方拿大義壓人,不得不就範,乖乖地接受朝廷的安排,這就悲劇了。事實上直到成化朝,朝廷依然在薅秦藩護衛的羊毛。

“(成化十年四月)戊午……秦王公錫奏:‘選調西安右護衛餘丁一千人往延綏殺賊,後遂爲例,令輪番操備。況正軍復調守寧夏,畏避差役,多致逃亡。今虜寇已遁,乞放免所選餘丁休息。’從之。”(《明憲宗實錄》)

從永樂朝一路薅到成化朝,都沒能將秦藩護衛薅禿,可見作爲天下第一親藩護衛軍的西安三護衛之精銳。也正因此,朝廷才更不放心秦藩護衛,死命的逮着薅羊毛。

秦僖王朱志堩:大明第一個絕嗣的嗣封親王,親叔意圖殺王謀反

秦隱王朱尚炳:大明第一個嗣封的親王,親王襲封禮儀的首位實踐者

秦王夫婦真如《山河月明》中那麼恩愛嗎?死於宮斗的秦王一家三口

明成祖祖孫三代的削藩成果:以秦藩爲例,解析明代削藩的過程

楚康王朱季埱:楚藩第一個兄終弟及的親王,花式請求入京朝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