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新董事長 黃聰榮:巧新十年大計 站穩全球二哥地位

圖/王德爲

《巧新未來轉型策略》

《黃聰榮小檔案》

乘用車鍛造鋁圈廠巧新科技,長期深耕鍛造鋁圈與底盤件,在歐美知名車廠業界闖出名號,也發展成全球業界規模第二大的公司。巧新董事長黃聰榮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從整體汽車產業的高度來看,巧新的營收還不夠大,如果以能在業界立足爲方向,他設定未來十年內,達成年營收10億美元的目標,併成爲汽車底盤系統的整合領導廠商。

目前的巧新,已躋身全球第二大乘用車的鍛造鋁圈廠,僅次於全球第一大的德國奧托·福克斯(Otto Fuchs),並與全球商用車鍛造鋁圈業界一哥美國鋁業(Alcoa),成爲全球知名鍛造鋁圈廠。

最快明年送件申請上市

在本業蓬勃發展的同時,已登錄興櫃的巧新,對於資本市場的發展也頗有企圖心。黃聰榮說,屏東新廠明年營運有機會損益兩平,公司因此最快明年送件,希望爭取在2023~2024年間轉上市。

業務轉型後的巧新,最大的突破,是從毛利率較低的汽車客戶,切入高毛利的超跑與豪華房車客戶,所生產的鍛造鋁圈產品,供應車廠範圍遍及歐洲、北美及亞洲各地,包括保時捷(Porsche)、寶馬(BMW)、賓士(Mercedes-Benz)、捷豹路虎(Jaguar&Land Rover)、凌志(Lexus)、勞斯萊斯(Rolls-Royce)、賓利(Bentley)、奧迪(Audi)、麥拉倫(McLaren)及法拉利(Ferrari)等近30家知名車廠的一階供應商,堪稱臺灣之光。

黃聰榮說,巧新旗下雲科工一、二及三廠,目前產能都滿載,但屏東新廠一期產能利用率還不到一半,主因是,整個設廠計劃需要二年完成,因此目前產能,還沒有辦法百分之百稼動生產。此外,巧新雖已是一線車商的合格供應商,但依規定,客戶產品若要移地生產,都必須重新取得客戶工廠認證,才準在新廠生產。另外,疫情期間客戶也無法來臺,進行工廠認證,多少影響公司新廠的訂單排程。

巧新目前員工總人數達1,500人,採取三班24小時生產製,主力設備的鍛造機,斗六廠四臺,屏東廠三臺;塗裝線部分,則有臺灣廠二條生產線、德國一條生產線,專門做輪圈塗裝。因新廠的客戶認證問題,巧新去年實際出貨鍛造鋁圈總量在60萬~70萬顆,產線稼動率偏低。

黃聰榮強調,巧新要承接客戶訂單,第一要認證通過,且從接單至生產,需要時間長達一年半至二年。目前接單能見度最長可看到五年後的訂單,以今年來說,產能利用率至年底沒有問題。

爲進一步提升產能,從去年至今,巧新投資金額達10億元,購置近300臺的電腦數值控制(CNC)機器設備,安裝在斗六廠及屏東廠,10月機器全部交完,新產能貢獻可望明年顯現。

巧新去年合併營收74.88億元,僅次於2016年合併營收77.04億元,創歷史次高。黃聰榮表示,公司在汽車產業營收還小,要能夠在業界立足,應設定年營收10億美元,作爲公司中期營運的目標,希望未來十年達到。目前的第一步是,先要達到年營收100億元,公司將從各領域拓展業務,達成初期目標。

屏東廠建構完成效益可觀

至於要如何實現10億美元的年營收規模,黃聰榮說,策略聯盟是必要的方式方式,而以併購擴大營運規模的作法,巧新也不排除。具體而言,以目前營運規模來看,要提升到10億美元,須成長4倍,很大一部分,有賴屏東廠區建構完成後的貢獻挹注,屆時,公司最大年營收可提升到新臺幣150億元,約5億美元。

至於另外的5億美元,根據巧新的規劃,將由未來新設的工廠貢獻。考量到運輸、時效及成本等問題,新廠將不會繼續在臺灣擴充生產基地,巧新評估未來新廠的設置地點,將以接近車廠裝配廠,且具有經濟規模者爲優先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