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丹-貝爾:CBA外援的另一種用法?

CBA春晚遼粵大戰以遼寧本鋼戲劇性的絕地翻盤告一段落。在歌頌遼寧隊不服輸的鬥志之餘,廣東隊對於陣容的“科研”一度讓他們有機會贏。

和常規賽1勝3負被陣容更強的遼寧隊摁着打的情況全然不同,廣東隊G2、G3反倒是牢牢控制比賽主導權的一方。如果我們以控制變量的思維去看待其中的差異,你會發現喬丹-貝爾是多出來的那個變量,他一度改變了遼粵大戰對局的平衡。

貝爾罰球線作爲中軸策應傳導成功之後,場邊楊鳴指導快被氣瘋了

單看數據,貝爾系列賽5場場均6.6分6.8籃板4.4助攻,並不是世俗意義上大外援應有的樣子。但籃球比賽不純以數據論英雄,場均三單並沒有完全展現貝爾高級的比賽內容,以及由此帶來的戰略價值。

大家在這輪系列賽之後都開始把喬丹-貝爾叫作追夢-貝爾,原因在於他就像追夢之於勇士一樣,作爲小陣容的內線核心,通過接應和傳導球打開了實現五小陣容的通道。

當然,經過勇士隊這麼多年對圈內圈外的啓蒙教育,小陣容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但想要實現所謂的五小,卻沒有看起來那麼容易。五小並非單一個“小”字,所謂的“小”背後所囊括的是快速的傳接、適時且精準的出球/跑位、嚴絲合縫的輪轉等等一系列需要對體系有足夠理解才能驅動的元素。

杜鋒指導曾經也嘗試過用黃明依打五號位去啓動五小,配合廣東隊擅長的全攻全守,但效果並不算理想。一方面是年輕的黃明依作爲內線的身體機能顯然還不足以承受出任五號位的消耗;另一方面也在於,他還不理解自己在體系裡的定位,不清楚一名優秀的小球五號位應該在何時出現在什麼位置做些什麼事情。

而在勇士體系裡浸淫多年的貝爾對這些事情門兒清,甚至不需要太長的磨合時間(今年3月中旬加盟,常規賽只打了9場),貝爾已經讓杜鋒指導理想中的五小陣容落地,並且在遼粵大戰的最高舞臺上創造巨大價值。

張皓嘉在G4前三分球命中率一度超過70%,這其中跟貝爾的發牌很有關係

在這輪遼粵大戰之前,都說莫蘭德是最好用的強隊大外援,現在這個稱號也許是要改一改了。當本土後衛有足夠的質量時,我們對於大外援的定義就不再是大衛-詹姆斯、薩林傑那樣純粹的砍分機器,而是一把能解決多種問題的瑞士軍刀。

小球內線的三件套——防守、反擊、弧頂發牌。貝爾通過這三件事情將球隊的各個方面串在了一起,幫助廣東男籃在輪換階段產生了新的變化,而這份變化又提升了廣東男籃輪換階段的競技強度,爭取到了比賽的主導權。

廣東隊常規賽的輪換階段,少有打出來這麼輕鬆寫意的流暢進攻

貝爾的籃板+推進,讓廣東隊在高強度對局的輪換階段也能保持全攻全守

張鎮麟整個系列賽的低效,除了首發階段沒法打周琦之外,貝爾的協防至關重要

按理說,廣東隊下了周琦之後,他們不應該再對遼寧隊有任何對位上的優勢。

但貝爾改變了這一切,G2、G3的大部分時間,貝爾領銜的五小陣容都在摁着遼寧隊打——這件事情意義重大,因爲這意味廣東隊可以在不使用周琦的前提下,於輪換階段壓制遼寧男籃的體能紅線,這就給了周琦寬鬆的休息時間。

如果沒有貝爾在中間給徐傑倒一手,就不會有後面強攻張鎮麟怒吼吃T那個頗具氣勢的進球

要知道,在G4之前,周琦場均打不到27分鐘,這個數字甚至還不如杜潤旺多。而這意味着遼寧隊時刻要在第三、四節的決勝時刻,面對一個滿血滿藍的大魔王,壓力可想而知。

在不降低強度的同時保護周琦的損耗,這是廣東隊引進貝爾的動機,而貝爾把這份工作完成得非常漂亮。

即便是在G4廣東隊慘敗遼寧隊的分水嶺,貝爾在巨大的壓力下仍然交出了滿分的表現。

G3李曉旭的意外受傷逼迫楊鳴指導啓用了付豪+劉雁宇的機動性組合,對此準備不足的廣東隊被打了措手不及。杜鋒指導嘗試啓用砍分爆發力更強的沃特斯在亂戰中取得平衡,而沃特斯的上場無疑壓縮了貝爾領銜的五小陣容的出場時間,這是貝爾遇到的第一重壓力。

第二重壓力則是,沃特斯的進攻沒有打起來,廣東隊遇到進攻卡殼的困難,此時杜鋒指導換上貝爾,但不是他熟悉的五小組合,而是同周琦一起打雙塔。

和周琦一起出場,意味着留存在場上的後衛和投手數量減少,相應的整個進攻組合的速率、空間都會被壓縮。也意味着貝爾擅長的弧頂手遞手和圈頂發牌會大量減少,舒適區在離他遠去。

但貝爾沒有被苛刻的條件束縛住手腳。相反,貝爾的思路極其清楚,在不具備弧頂發牌的條件下,他並沒有一味的沉溺於當個策應中鋒,反而是因勢制宜,轉換了自己的角色,完成了沃特斯沒有做到的工作。

杜鋒想讓沃特斯打開的進攻閘門,反倒是靠着貝爾擰開了。他上場後搭配周琦的第一回合,就在罰球線通過強攻動作打到防守腹地,吸引防守後分球給籃下的周琦破荒,懲罰了遼寧隊掩護後換防的策略。

接下來的幾個回合也由貝爾的強攻主導,只要遼寧隊在廣東隊呼叫擋拆後執行換防的策略,貝爾都會在罰球線吃掉比自己矮小的防守人,充當進攻便秘的廣東隊的開塞露。

在杜鋒嘗試用貝爾+周琦打雙塔的這段時間裡,廣東隊從24-39打到了30-46,而這增加的6分,全部和貝爾有關。

廣東隊在G4上半場一度有機會將局勢打回來,而在這段追分的過程中,幾乎所有分數都和貝爾有直接和間接的關聯。

從雙塔換回小陣容之後,廣東隊從30-46打到了34-49,這4分由貝爾的反擊2分+罰球線強攻2分獲得。

隨後,杜鋒又拿上週琦打雙塔,隨後廣東隊將分差縮小個位數。43-52,這得到的9分裡貝爾佔了3分,周琦4分。而周琦的4分,又和貝爾有關。

周琦之所以能在這個時間段靠着身高衝擊籃下打出反撲勢頭,其實背景是貝爾在場上頂住了壓力,給周琦爭取到了補血補藍的時間,就像G2、G3的分工一樣。

G4下半場開局9分的分差告訴我們,局面實際上只能算是四六開甚至五五開,如果不是廣東隊在防守端丟了太多不該丟的分,兩隊幾乎是以平行的狀態開啓下半場的激戰。

而周琦和貝爾的雙塔作爲下半場的首發出現在場上,也說明杜鋒看到了這對組合的效果。

但就在這時候,杜鋒似乎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他主動用沃特斯換下貝爾,動機也許是“追分要用小外援”這樣的思想鋼印。然後,廣東隊的進攻並沒有在沃特斯的操持下有什麼起色,原本剛提起來的強度又崩盤。

你很難不產生這樣的聯想,如果當時杜鋒繼續信任貝爾而不是沃特斯,事情會不會朝着不同的方向發展?

因爲後續的比賽,貝爾再上來的時間段,他在一對一方面可以做到壓制莫蘭德,從47-69到53-76的時間段裡,廣東隊拿到的6分,又全部和貝爾有關。

“用小外援打開進攻”的思想鋼印在遼粵大戰G5的“生死局”再現,周琦缺席的連鎖反應讓杜鋒孤注一擲。貝爾的出場時間因此被壓縮到不到11分鐘,但得到的結果是沃特斯以30.8%胡射了一整場比賽,觀感極差。

我不是說廣東隊G5多用貝爾就一定能贏。但很明顯的一件事,用“小外援上大分”這個約定俗成的習慣,並不一定適用於所有場合。

大家都說CBA外援要用得分王的類型,但實際上這更像是思路上的惰性。

當我們翻看本賽季CBA的得分榜時,你會發現得分榜前10的外援大部分都在所謂的弱隊打球。即便是深圳這種打到季後賽八強的隊伍,陣容拿掉薩林傑之後也完全不能看。

而這並不應該是一支“健康”球隊應該有的樣子,在這些只懂得讓外援一味得分的球隊裡,外援更像是提升短期成績的興奮劑,而不是提高長期體系質量的催化劑。

場均33.3分的高登有改變四川金強體系的底色嗎?得分如砍瓜切菜的大衛-詹姆斯也並沒有令天津隊得到什麼化學反應上的提升。就算是上海久事這種相對成熟的隊伍,培根上場之後也只有無盡的單打獨鬥而不是整體的齊頭並進......

不管是遼寧的莫蘭德,還是場均三單的貝爾,數據都落後於上述球員幾條街,但比賽內容卻領先他們一個檔次。這固然有廣東/遼寧有胡明軒/徐傑/趙繼偉這種高水平的本土球員能夠撐起後衛線,讓貝爾/莫蘭德可以少乾點活兒的事實。但同時也和球隊選材的嚴謹、對於體系的理解足夠深刻、日常訓練比賽對外援不放鬆要求等等細節有關。

季後賽之前,貝爾只和廣東隊磨合了9場常規賽,這絕對不是一個正常的新球員融入體系的過程。而能夠在短短的磨合期結束後就徹底融入球隊,說明廣東隊真正懂得如何使用貝爾,清楚他的價值在哪裡。

兩個規格一樣的零件只能卡殼,互補的齒輪才能即插即用,磨合輪轉。

如果本土後衛有足夠的能力,或許外援也可以讓出球權,成爲配角?

這也許能給CBA球隊怎麼使用外援一些新的啓發。同時,國家隊也一樣。

當我們總是嚷嚷着應該歸化一名得分王小外援的時候,有想過我們真的把李凱爾用好了嗎?

當NBA賽場作爲萬金油的李凱爾,卻在國際賽事以單打得分手的姿態示人時,我們真的找到了李凱爾的最佳使用方式?

當然,我無力反駁——“因爲本土後衛不行,所以李凱爾纔要連持球的工作都要包圓了”——這樣的事實。

可是說實在的,如果我們從根子上就不相信走“正道”能到終點,漠視走“正道”的價值,那所有人想的都是怎麼抄捷徑了。

而這帶來的後果,也許比一次兩次輸球更加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