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新生兒1/流產也納入 新生兒死亡率計算偏誤恐失真

臺灣新生兒死亡率高,醫界指出計算方式恐有偏誤,包含流產以及社會性因素等納入計算,恐讓計算結果失真。情境示意圖。圖/ingimage

據衛福部統計,臺灣去年嬰兒死亡率爲千分之4.4、新生兒死亡率爲千分之2.8,雙雙連續3年升高,且在OECD國家排名敬陪末座。但國內專家質疑嬰兒、新生兒死亡率計算方式,不該將人工流產或是社會性因素納入,恐讓計算失真。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已着手檢討新生兒死因計算。

成大公共衛生所教授呂宗學表示,臺灣新生兒死亡率高可從兩面向分析,一是早產生死亡率高,在各國發生的情形都一致,只是國內將所有未滿37周出生死亡的早產兒,皆直接納入計算,將會使新生兒死亡率增高。他認爲,新生兒死亡數應將22周內出生及體重在500公克以下另外計算,以釐清真正的死亡原因。

另一個死亡率高的面相,則是臺灣有特殊的社會性現象「生育津貼」。薛瑞元表示,有不少在第二產程時終止妊娠的產婦,礙於各縣市政府有活產補助,有家屬會希望醫療院所先開立一張「出生證明」再開立「死亡證明」,以利獲得補助,此舉不恰當,也讓臺灣新生兒死亡率偏高。

呂宗學表示,可放寬生育津貼的請領條件,如請領不一定要出示出生證明,讓懷孕20周或死產證明也能請領等。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重症醫學科主任彭純芝表示,目前人工流產的案例,也會被納入計算,同樣也會使新生兒死亡率被高估,需要被積極檢討。

彭純芝表示,雖計算方式值得重新討論,但綜觀國內的孕產婦、嬰幼兒照顧制度,以高危險妊娠轉診制度爲例,落實度不足,其中卡在孕產婦不願在產下胎兒前轉診,根據研究,高危險妊娠孕婦如果在生產前,就轉診到有能力處理重症的醫院,降低新生兒死亡的機率,遠高於高危險妊娠產婦產下胎兒後再轉診,衛福部需積極倡導,提升孕產婦轉診意願。

薛瑞元表示,針對新生兒死亡率偏高,是否與計算方式有關,已請國健署思考要如何排除、調整計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