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沙洲、海岸線 30年找無解方

外傘頂洲消失中 在雲林、嘉義海域移動的外傘頂洲近廿年平均每年消失四十一公頃,專家認爲是否搶救及其作法,應有科學答案支持。記者黃於凡/攝影

臺灣西南海岸沙洲、海岸線面臨消失危機,經濟部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指出,除了蓋水庫、攔河堰攔走上游沙源,不斷在西海岸填海造陸、建港口產生「突堤效應」,雙重影響造成海岸線侵蝕、淤積同時發生,正採取必要的定沙養灘工程,但海洋環境複雜,尚無保固沙洲、海岸線的永續解方。

王藝峰表示,北部海岸以巖岸居多,彰化濁水溪以南以沙岸爲主,沙洲、海岸線的沙源流失,與上游沙源補充不足有關,主因是政府爲了民生及工業用水,長期蓋了不少水庫和攔河堰,讓上游的沙子到不了下游河口。

另一關鍵是從臺中港以南不斷與海爭地,從彰濱工業區、麥寮離島工業區到臺南安平港,海埔新生地及大小港灣工程林立西海岸,阻礙自然漂沙路徑,造成嚴重的突堤效應。東北季風來時,洋流把河口的沙往南帶,會堵在防波堤等構造物的北邊;吹起西南風時,沙子被往北邊帶,特別是颱風季時,強浪會颳走沿岸的沙,由於突堤效應會讓沿岸流往外海流動,更直接衝擊沙洲及沿海的沙灘。

王藝峰說,面對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危機,沙洲、海岸若退縮、消失,國土失去天然屏障,將會雪上加霜。目前針對有人住的海岸會加高海堤保護居民,包含外傘頂洲等沙洲則採用竹籠做成小突堤等近生態工法固沙,儘可能留住沙洲。臺南南區的黃金海岸,近年積極養灘已見成效,每年平均增加三點八公尺。

成大近海水文中心主任董東璟認爲西南部海岸退縮,上游沙源減少纔是根源,仍要密集監控海岸線變化。

王藝峰表示,荷蘭也曾與海爭地,造成類似的副作用,目前正在推動「重現沙洲」的永續大工程,但花費恐是天文數字,臺灣沙洲危機肇因複雜,須通盤檢討找解方,他也坦言是一項嚴峻的挑戰。

海洋大學榮譽講座教授邱文彥指出,別小看沙洲的功能,不僅是潟湖、國土的天然屏障,生態功能也很大;例如草蝦在潟湖外面產卵後,蝦苗會回到潟湖成長,一旦消失,有生態斷鏈危機。

他說,以外傘頂洲爲例,卅年前就在談如何搶救,但卅年過了,連移動的成因、規模爲何變小等基本答案都沒有,除了基礎科學研究太少,至今採取的解方也沒人敢掛保證,如何證明不是虛擲公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