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青年說·2024】原創|點亮人心的“社”計師

當設計師走進社區,一切似乎都與“高大上”失去了聯繫。但恰恰是社區更新改造中,這些微小零碎的細節爲設計賦予了溫度。我是劉羽雲,一位社區營造設計師。2017年,我開始走進社區,致力於把“設”計變成“社”計。如今,我的奮鬥目標還遠不止此。

設計師給社區帶來了什麼?

“樓道改造很難嗎?”“不就是刷個牆的事兒嗎?”

人們可能對社區更新有一定誤解。有的社區改造只是單純刷白牆壁,管線全部包白,施工痕跡十分粗糙。社區空間改造完後,居民認可度並不是很高。

社區更新更需要關注居民在意的細節。我們選擇了大家很熟悉的樓道空間作爲切入口,這是一個和人關係很親密的空間,也是常常被忽略的空間。比如,我們從居民家中保留的老式玻璃杯得到靈感,借鑑蒙德里安的作品風格,把樓裡的電箱刷上紅黃藍三色的漆,結合管線橫屏豎直,原本有些雞肋的設備箱馬上就充滿了設計感,居民們都非常滿意。

相較於大型基建,我們從社區最微小處,讓居民感受溫暖,將城市生活點亮。

設計如何激發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熱情?

從身邊的畸零地塊開始撬動,增加居民的認同感、幸福感、參與感,慢慢讓居民走進社區,激發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熱情。洋涇街道的海院社區裡有一塊原本被忽視的“邊角料”地塊,由於汽車尾氣和空間設置等問題,這裡過去一度被認爲毫無利用價值。我們通過社區微改造讓這個被遺忘的角落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變身”成爲一個社區微花園。

三個不同尺寸的木盒,通過不同形態的排列組合,完美適配了街區的各種碎片空間。小花壇成爲了社區居民家陽臺的延伸空間,居民的種植熱情又重新高漲,他們各自認領“責任田”,不僅美化了社區環境,還增強了社區治理的參與感和歸屬感。

洋涇街道彩虹車棚項目也是洋涇社區微更新的一大亮點。通過爲頂棚更換彩色玻璃,粉刷彩色牆面,煥發出了五彩斑斕的美麗。因爲綜合整新的加持,這個改造的成本就只有兩萬元,完全在居委的預算之內。我們的任務就是儘可能少花錢,在細小的地方讓居民們感受到溫暖。

如何意識到要爲設計賦予溫度?

本科的畢業設計讓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設計需要被賦予溫度,也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的職業走向。2011年,我作爲一名同濟大學平面設計方向的大四學生,即將開始畢業設計,走進了學校的金工實習工廠。那原本是一個學校內的“小工廠”,學校已經將其改造成了時尚明亮的現代化實訓基地,但總感覺缺了點東西,缺少了和學生之間的聯繫。正好老師問我有沒有興趣爲空間做進一步改造,我便把這個做成了我的畢業設計。

當時從中國的象形文字出發,結合《天工開物》的主題,通過爲標識文字加入與學科實操相關的圖形元素等系列設計,讓整個空間功能簡單易懂的同時,更加生動有趣。學生對整個空間的感受提升了很多,在這裡的學習生活也成爲了他們大學生活中的一抹亮色。同濟大學金工實訓基地改造項目也一舉奪得了2014年環境體驗圖形協會年度設計大獎。

關注社區對青年有怎樣的重要性?

從事社區更新改造設計多年,我愈發覺得社區是新一代設計師大有作爲的新天地。更多青年設計師在社區施展才華,爲社區注入新鮮血液,我也願和奮鬥者一起造“夢”。希望青年一起走進社區,參與超大型城市的社區治理,你的社區好,你的生活纔會好;上海好,你的未來纔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