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治水無用?凱米降雨堪比莫拉克 高雄滯洪池全滿、3小時水退光

▲高雄暴雨大淹水!臺電搶修被迫放緩,17541戶仍停電中。(圖/記者賴文萱翻攝)

記者陳家祥/臺北報導

凱米颱風連日來在南部降下驚人豪雨,把中南部淹成水鄉澤國的畫面引發討論,更有不少藍營立委質疑前瞻治水失敗。但根據資料,凱米颱風在高雄連續24小時最大降雨量爲山區1414毫米、平地989毫米,對比2009年莫拉克颱風在高雄山區1448.5毫米,2010年凡那比颱風在高雄平地867.5毫米,降雨強度與規模相當,但實際上發生的災情並不似當年嚴重。

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表示,各地積水退得很快,證明治水是有效的,高雄25座滯洪池在臺風期間蓄存490萬噸的水量,大幅減輕高雄市積淹水的情形。由於極端氣候關係,地方排水系統的防洪係數都不足以因應,只要是強降雨很多都會積水,但雨停水都退很快。

也有不少高雄在地居民,在社羣平臺上分享搶救家園搶救的復原照片,直言積水退得非常快,中午的淹水幾乎在下午2、3點左右就退完。Threads上也有討論指出,高雄25座滯洪池裝下500萬噸雨水,幾乎等於是一座小型灌溉用水庫的容量;甚至幾個大型水庫如曾文、烏山頭、南化等,也幾乎全滿,代表雨勢相當驚人。

至於國民黨立法委員陳菁徽批評賴清德2018年時任行政院長,當年赴立法院報告的823水災專案報告內容,其中治水思維竟允許「把學校操場當成微型滯洪池空間」,批評中央政府冷血,表示莫非學校的淹水背後都是政府預設好的嗎?

對此,民進黨立委林俊憲就反擊,陳菁徽的批評凸顯身爲立委的無知,事實上「微型滯洪池」概念最早取自日本經驗,將現有公園、校園操場低地化,以便在汛期來臨能夠發揮微滯洪功能。

這種打造「海綿城市」的概念,過去成功大學防災研究中心主任謝正倫就曾指出,由於校園均勻分佈在市區,所以善用校園操場、球場降挖30到40公分,就可暫時貯留瞬間雨水,「操場平常是運動空間,汛期(一年約20~30天)就成爲暫時滯洪池」,這樣的觀念很適合都會區。

林俊憲指出,無論國民黨、民衆黨執政縣市,都是將「韌性城市」的觀念放入,微型滯洪池是非常重要的韌性城市觀念,2023年臺中市提出「臺中市第13期市地重劃區內滯洪池工程」,利用區內公園及學校預定地施作滯洪調節池,前臺北市長柯文哲2022年也提到,「要有滯洪池的概念,所以臺北市像學校籃球場有人會故意設計低一點,意思就是說真的下雨,籃球場暫時當水池用,按照地區都有滯洪池概念」。

林俊憲認爲,陳菁徽的批評凸顯對「韌性城市」一無所知,將全臺不分藍綠縣市都在做的城市治水防洪工作,說成「冷血」,令人大嘆作爲立法委員素質真差。

▲高雄市鼓山分局周邊道路也淹水,被民衆說是分局受困 。(圖/記者吳奕靖翻攝)

▲有網友指出,雖然高雄淹大水,但實際上消退速度很快了。(圖/FB粉專「貓與邪佞的手指」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