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葉徹彌《悠哉日記》:日本漫畫家的滿州「引揚」歸國記

右爲2009年千葉徹彌來臺灣的漫畫展。 圖/《悠哉日記》、報系資料圖庫

日本漫畫當中,漫畫家的回憶錄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類型。這類作品將漫畫家走向漫畫之路、與其他漫畫家的交流乃至親歷的時代變動等,用漫畫生動地呈現,可說是比教科書更生動的日本史,漫畫名家諸如水木茂、藤子不二雄Ⓐ等都有這類作品的創作。

以《小拳王》(あしたのジョー,原作高森朝雄)、《好小子》(おれは鉄兵)等作品知名的千葉徹彌,2018年接續出版的自傳《悠哉日記》,第一集的中文版也在近日翻譯出版。

1939年出生於東京的千葉徹彌,因爲父親在滿洲國的印刷廠工作,兩歲時便開始在奉天(今日的瀋陽)生活,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回到日本。從滿洲國回到日本,對許多在滿洲國生活的日本人來說,是生死一瞬間的驚險之行。《悠哉日記》第一集的主題,就是不過六歲的千葉徹彌所經歷的「引揚」之旅。

1958年9月7日,庫頁島西南部港口城市霍爾姆斯克(日本統治期間名爲「真岡」)引揚回到日本的船隻。 圖/舞鶴引揚記念館

▌不能回日本的悲劇

所謂的「引揚」(引き揚げ),是指二戰結束之後,從殖民地或佔領地回到日本。其人數從中國、蘇聯、英國、美國等軍管區合計600多萬,也因爲各軍管情況不同,引揚的情形也大不同。因爲引揚者人數衆多,不但是戰敗之後重要的歷史事件,也是電影、小說乃至漫畫的題材。

然而當時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能夠回到日本。弘兼憲史1980年代的名著《人間交叉點》當中的篇章〈海峽〉,就描述了女兒獨留庫頁島,與家人告別無法回到日本的悲劇。〈海峽〉的背景是日本戰敗,父親爲了讓全家尤其是女兒也安然從庫頁島回到日本,跟很多人一樣幫女兒辦理假結婚,避免在戰後初期混亂的局勢中被侵害。不過,僅僅十歲的女兒卻有結婚紀錄,這讓蘇聯的邊防官員起疑心。

父親的舉措反倒弄巧成拙,女兒被迫留在庫頁島無法回國,在此之後未再有女兒的消息。二十多年後再訪庫頁島尋找女兒蹤跡,原來她已與當地人結婚育有兒女。就像人生交叉點,日本曾經這麼近,但一步之差遠到回不去,獨留異國落地生根。

弘兼憲史是社會寫實派的漫畫家,《人間交叉點》旨在反映社會百態,〈海峽〉與真實差距大嗎?庫頁島確實存在回不去的日本女性。2014年,朝日電視臺報導了留在庫頁島無法歸國的88歲女性根本ミヨ的故事。

1926年出生的她,三歲就隨家人從北海道到庫頁島生活。戰爭結束後,父親回到日本但卻留下她在庫頁島。與根本ミヨ相同處境的也大有人在,同樣是女性,同樣80多歲的魚住笑子便是一例。根據她的說法,回到日本需要錢,沒錢的家庭有的把女兒嫁給在庫頁島工作的朝鮮人,以此換取金錢供家人回到日本。根本ミヨ女士的人生歷程是戰後不久便跟俄羅斯人結婚,魚住笑子則是跟朝鮮人結婚,結婚對象不同,但她們同樣身處在國際政治的夾縫當中。二戰之後,俄國再度領有庫頁島,俄國人質疑日本人爲什麼不回日本?日本與朝鮮之間又因殖民猶如世仇,她們的一生可說是動亂時代的縮影。

弘兼憲史1980年代的名著《人間交叉點》當中的篇章〈海峽〉,就描述了女兒獨留庫頁島,與家人告別無法回到日本的悲劇。 圖/弘兼憲史《人間交叉點》

▌赤冢不二夫家族驚險引揚記

與庫頁島相比,滿洲國的狀況又更加複雜。一方面是人數衆多,按1945年8月的統計,滿洲國日本人的人數約在144萬9,700人。另一方面則是中國內外勢力覬覦中國東北。蘇聯在1945年8月8日對日宣戰,發起對滿洲國的攻擊。此外,國民黨與共產黨也激烈爭奪東北的地盤乃至日軍遺留的武器與房舍等。

對滿洲國的日本人來說,除了這三股力量之外,日本投降之後,日本人與中國人地位逆轉,受壓迫的中國人在日本投降後,以打砸搶日本人房舍乃至日本人宣泄情緒者不在少數。這也形成滿洲國日本人引揚的另一個不安因素。

根據統計,從日本投降開始到1946年10月,滿洲國的日本人從葫蘆島搭船回到日本的約在101萬人,也就是約有65%的日本人順利回到日本。這個數字也可以看到有約有三成多的人客死異鄉,足見回國之旅都在生死一瞬間。1995年滿洲國出身的漫畫家們包括赤冢不二夫(1935-2008)、千葉徹彌、森田拳次等,以合集自述文字《我們的滿州:漫畫家們的敗戰經驗》(ぼくの満州:漫畫家たちの敗戦體験)描述了滿洲國生活的點點滴滴,其中,也包括引揚的體驗。

當時十歲的赤冢不二夫,已經能清楚地感受日本戰敗之後,人在異地的不安全感。在他筆下,日本戰敗後,日本人與中國人的地位瞬間逆轉,被統治的中國人也在此時開始報復,日本人的安危,取決於此前個人與中國人的關係好壞。

赤冢不二夫在回憶錄《赤冢不二夫自傳:這樣也很好》(赤冢不二夫自敘伝:それでいいのだ)裡,便提到身旁所發生的悲劇,與家族相識的田中一家含小孩三人共五人,全家便是被複仇的中國人所殺害。至於赤冢不二夫的情形,父親是在滿洲國擔任消防單位的小主管,平日雖然對中國人下屬嚴厲,不過當下屬拿雞蛋或砂糖拿賠罪時,卻也分文不取。或許中國人下屬將其父視爲清官,戰爭結束時,兩名下屬協助赤冢不二夫一家人換上中國服裝,用消防車將一家人送到安全之地,而後順利從瀋陽車站到葫蘆島,順利搭船安全回到日本。

圖爲中國畫家王希奇的作品〈一九四六〉局部,主題即爲從葫蘆島的日本引揚者們。 圖/満蒙開拓平和記念館

▌千葉徹彌55年後尋找恩人

赤冢不二夫的故事已是相當戲劇化,千葉徹彌一家人的經歷更是曲折。

千葉徹彌的父親在印刷廠工作,工廠的圍牆是日本人與中國人的生活界線。千葉徹彌小時候貪玩走出工廠大門,迅速被緊張的父親帶回。日本一宣佈投降,中國人立刻衝破圍牆攻擊日本人。千葉徹彌一家人迅速和其他日本人從奉天出發,走向葫蘆島搭船。不料,途中一家人落單,就在危急時刻,碰上父親印刷廠的中國人員工也是好友的徐集川。

徐集川不顧危險,將千葉一家人安置在家中。平時,千葉的父親一早出門幫助徐集川做生意,母親與幾個小孩只能躲在小閣樓裡不能出門。爲了安慰弟弟妹妹,千葉徹彌開始畫漫畫逗弟弟妹妹,或許這段歷程,讓他日後走上漫畫家之路。暫時安頓喘息之後,一家人再出發走向葫蘆島,歷經各種艱辛,花費了大約一年的時間終於搭上撤退船回到日本。

《悠哉日記》第一集裡,既是千葉徹彌的個人回憶,也是戰後初期中國東北的真實寫照。值得一提的是,漫畫裡千葉徹彌清楚地記下救命恩人徐集川的名字,可見感恩之心。

事實上,千葉徹彌在2000年時,曾親赴瀋陽尋找徐集川的下落,NHK的節目「世界 吾心之旅」(世界 わが心の旅)將這個過程拍成《感謝中國 閣樓裡的日子》(中國ありがとう 屋根裡の日々)。這趟55年後尋找恩人之旅,先是在瀋陽電視臺的節目裡公佈尋人啓事,一開始並無斬獲,就在快要放棄時,卻傳來徐集川的消息。出面的是徐集川的兒女,徐集川本人已在三年前過世。戰後徐集川的人生當中,悲劇性的一段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因爲曾在日本印刷廠工作的經歷,遭到紅衛兵批鬥,被迫在寒冷的冬天裡揹着六十多公斤的板子。而當年千葉徹彌父親送給徐集川的日本製毛毯,依舊被保存着。這段恩情,仍在第二代的心中。

這趟55年後尋找恩人之旅,先是在瀋陽電視臺的節目裡公佈尋人啓事,一開始並無斬獲,就在快要放棄時,卻傳來徐集川的消息。出面的是徐集川的兒女,徐集川本人已在三年前過世。 圖/《中國ありがとう 屋根裡の日々》

▌滿洲國生活經驗對創作的影響

童年的滿洲國生活經驗,對這些漫畫家們有什麼影響?

森田拳次在《我們的滿州:漫畫家們的敗戰經驗》一書裡,提到自己下意識地喜愛畫地平線。他認爲這樣一望無際的遼闊視角,應該是幼時滿洲國的成長經驗,他甚至認爲這是滿洲國成長的大衆藝術家的共通之處。

森田拳次所舉的例子是山田洋次導演,他的電影鏡頭裡,也時而透過地平線勾勒遼闊自然景象,山田洋次的父親是滿鐵工程師,幼時的他隨着父親曾在長春、大連、哈爾濱等地生活過。此外,森田拳次也提到自己的作品裡也經常有處決的場面出現。

爲何如此?他在日本投降後看到四個軍服顏色已難判別的日本軍人,分別被綁在四根柱子上,十幾個八路軍的槍手,對準發射。森田拳次在人羣裡,看到槍擊後日本軍人的頭瞬間倒下,這樣的場景在森田拳次腦海裡如同一幅靜止的畫。就如同地平線一樣,下意識地成爲創作的元素。

在千葉徹彌身上,是否有相似的情形出現?千葉徹彌在《我們的滿州:漫畫家們的敗戰經驗》當中提到,逃難過程裡,在閣樓裡會爲了要哄弟弟妹妹而作畫,大概也註定自己走上漫畫家之路。此外,一路逃難也深覺生存之艱辛,而且生活的重壓並未因爲順利回到日本而有改善。

畢竟一無所有的引揚者們,回到日本社會後也是從頭開始奮鬥,對千葉徹彌這樣的年輕人尤其如此。他從十六、七歲開始出道,起初是個貸本漫畫家,而後作品纔有機會在著名漫畫雜誌開始連載,此時,才稍稍緩了一口氣。千葉徹彌的畫作以表現底層生活聞名,《小拳王》開場對貧民窟的描述尤其讓人印象深刻,這與六歲親身體驗的顛沛流離應該有着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