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七個月金融總量總體保持合理增長

本文轉自: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8月14日電 (記者黃盛)中國人民銀行13日發佈的金融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七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3.53萬億元,前七個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爲18.87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3.22萬億元。7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303.31萬億元,同比增長6.3%。狹義貨幣(M1)餘額63.23萬億元,同比下降6.6%。

分析人士向記者表示,金融總量增速高於名義GDP增速,總體保持合理增長。近年來,隨着經濟轉型升級、有效需求不足和治理資金空轉,金融總量增長整體“減速提質”。

7月票據融資增長5586億元

從結構上看,票據融資是7月新增貸款的主力軍。

具體來說,住戶貸款7月減少2100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2156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100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1300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5500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1300億元,票據融資增加5586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增加2057億元。

對於7月票據融資的增長,分析人士認爲,表內票據是貸款的組成部分,是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企業的重要融資渠道。在滿足真實交易關係和債權債務關係要求下,票據期限短、便利性高、流動性好,中小企業利用票據從銀行進行貼現,與從銀行貸款獲得資金一樣。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向記者表示,7月下旬票據轉貼利率再現“零利率”行情,機構低價收票的一致性較強,延續了二季度以來的整體特徵,票據佔信貸比重升高。在有效融資需求不足時,銀行短期內要加大實體經濟支持力度,而項目儲備不足,通過加大票據直貼、轉貼力度,將代表企業信用的未貼現票據轉化爲代表銀行信用的表內票據融資,對企業也實實在在提供了資金支持。同時,隨着票據利率下行,中小企業通過票據融資的成本會相應降低,也可以激發融資需求。

7月社融同比增長8.2%

7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爲395.72萬億元,同比增長8.2%,增速較6月末回升0.1個百分點。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爲7708億元,同比增加2342億元。

具體來說,7月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減少767億元;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摺合人民幣減少889億元;委託貸款增加346億元;信託貸款減少26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減少1075億元;企業債券淨融資2028億元;政府債券淨融資6911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231億元。

東方金誠首席分析師王青向記者表示,受政策支持科技創新相關債券發行,以及債券發行利率下行帶動,7月企業債券融資同比多增738億。由此,7月兩項債券融資規模合計同比多增3540億,抵消了投向實體經濟的貸款新增規模爲負的影響,推動社融同比多增。

也有分析人士認爲,在防範化解地方債務、城投債務融資規模整體收縮的背景下,該結果的取得並不容易,說明一些企業通過發債替代了貸款。近年來,我國直接融資市場快速發展,企業債券融資渠道更爲通暢,也更好與經濟向輕型化轉型相適配。

此外,7月我國政府債券淨融資約7000億元,同比多約2900億元,有力支撐社會融資規模平穩增長。近期專項債加快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和使用也在加速落地。

“擠水分”效果仍在顯現

在分析人士看來,短期而言,金融數據擠水分對總量指標仍會產生影響。M1、M2等貨幣供應量指標增速在今年以來有所放緩,一定程度上受此因素影響,部分虛增的存貸款被擠掉後,金融數據會出現一定回落。

尤其是考慮到前期企業活期存款中,有一部分通過手工補息獲取了相對高些的收益,這些行爲規範後,企業活期存款出現下降,有些還在逐步向理財轉化,這方面的影響會持續顯現,導致近幾個月M1持續回落。

王青告訴記者,今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通過促進信貸均衡投放、治理和防範資金空轉、整頓手工補息等,引導市場淡化信貸規模情結,對信貸總量造成“擠水分”效果。但這並不意味着信貸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同步減弱。實際上,在淡化金融總量目標的同時,中國人民銀行加大價格和結構性工具發力,推動融資成本穩步下行,引導信貸結構調整優化。

同時,“擠水分”還有利於金融經濟的良性互動。分析人士認爲,金融數據“擠水分”也有助於解開企業賬款拖欠“連環套”,提高企業資金週轉效率,更好滿足經營主體有效融資需求,提升金融服務質量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