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試後,兩張“試卷”刷屏:孩子未來是學霸還是學渣,看這3個細節就知道了
當拿到孩子的成績單時,不要急着批評孩子,先問問自己:
作爲父母,我能拿多少分呢?
作者 | 六六媽
來源 | 男孩派原創
緊張的期中考試剛剛結束。
這不,網上就有兩張家長“簽字”的試卷悄悄刷屏。
第一張試卷,家長不僅簽字已閱,還幫孩子分析了丟分的具體原因。
接下來還幫孩子找到了解決方案,並表示自己會督促孩子好好學習。
最後總結了一些寄語,真可謂是“教科書”式的家長簽字。
第二張試卷相比則略顯敷衍:
不知道這位家長的代號是不是“888”。
這潦草的字跡和不走心的簽名,實在讓人無語。
一位老師曾這樣感嘆:
“想知道一個孩子未來是學霸還是學渣,不用看他現在的成績,看他的試卷簽名區就知道了。”
她還總結了優秀父母“簽字”的幾個特點:
簽字筆跡非常認真、工整,不敷衍了事
不僅僅是簽字,還會給出各種評語、總結,幫孩子總結錯誤
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並予以鼓勵。
想起尹建莉老師說的一句話:
千萬別小看這不起眼的“試卷”簽名,一筆一畫都預示孩子的未來。
01
孩子的成績單上
凝結的是父母的汗水
很多家長都會問,爲什麼同一個班級,同樣的教育資源,孩子的差異卻這麼大?
其實,真正的差距其實不在孩子,不在老師,而在站在孩子身後的父母。
江蘇高考狀元劉夢曾在採訪中提到:
她之所以能取得這麼好的成績,全靠父母。
因爲是父母從小培養了她良好的學習習慣,尤其是媽媽,給了她高質量的陪伴。
原來,劉夢的媽媽每天都會幫女兒整理錯題,將每次考試出錯的題目收集起來後,按不同的類型整理好,再幫女兒彙集到錯題集上,便於女兒針對性訓練。
這世上從沒有什麼橫空出世,每一個金光閃閃的孩子背後,都站着沉默鋪路的父母。
教育界盛傳過這樣一個公式:
1.01代表孩子每天努力一點點,日積月累下,量變催生質變,孩子會有很大的進步;
相反的,0.99則代表每天鬆懈一點點,長時間下來,孩子也會比別人慢一大截。
而決定差距的0.1,就在於父母的陪伴、監督和管教。
你沒給孩子輔導過一次作業,怎麼掌握孩子的學習進程?
你沒給孩子開過一次家長會,怎麼了解孩子的在校狀況?
你平常對孩子漠不關心,一問三不知,怎麼指望孩子考出好成績?
就像莫言所說:“孩子的優秀,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能夠開出怎樣的花,結出怎樣的果,全看父母付出了多少時間和心血。
02
管孩子要趁早
別指望他們會自覺
現代教育,有一個激動人心的口號:
“發揮孩子的主體性和自覺性,變“要我學”爲“我要學”。”
聽起來很高明,但事實上從來都沒有實現過。
爲什麼?因爲沒有天生就自覺的孩子。
孩子天性就是貪圖享樂、好玩愛動的,而學習本來就是枯燥乏味,是反人性的。
想讓孩子從“他律”走向“自律”,父母的督促和引導尤爲重要。
曾獲得《最強大腦》“腦王”稱號的楊易,分享過一段學習經歷:
他年少的時候特別貪玩,常常冒出“不想寫作業,總想出去玩”的想法。
有一天,他在晚上做作業的時候,看到鄰居孩子聚在一起玩足球,而他當時做一道數學題目,已經錯了三次。
他氣餒不已,告訴媽媽“我不想學了。”
吃晚飯的時候,媽媽對他說了這樣一段話:
如果楊易媽媽當時沒有對他嚴加管教,哪裡現在出類拔萃的“腦王”呢?
從來沒有天生自覺的孩子,有的只是父母長久以來嚴厲的鞭策。
要知道,那些良好習慣的養成往往不是靠孩子自己,而是靠父母的約束。
心理學家本傑明做過一項社會實驗,他採訪了很多社會精英,問他們是如何度過童年的。
結果令他十分震驚:這些人成長過程中,無一例外地受過父母嚴厲的管教。
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
嚴是愛,鬆是害,凡是有遠見的父母必然帶點絕情。
孩子該管時就得管,你現在給孩子的每一分快樂和自由,必將造就孩子一生的平庸與遺憾。
03
孩子的成長無法重來
請父母務必親力親爲
人民日報曾公佈一張時間表,看哭無數父母:
你給孩子的陪伴,是有“期限”的,錯過了有效期,教育無法重來。
然而每次談到教育孩子的問題,總有父母反駁:“我要賺錢養家,哪還有時間管孩子?”
結果就是錢賺夠了,卻耽誤了孩子的美好未來。
曾被評爲中國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之一的賈容韜,在書中分享過一段自己的經歷:
正當他的事業做得風生水起時,上高中的兒子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上網成癮、成績倒數第一、數次參與打羣架、曾兩度被學校勸退……
面對叛逆的兒子,賈容韜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可兒子不僅沒有收斂,反而開始徹夜不歸。
賈容韜在經過一番反思後,毅然關停了辛苦打拼起來的企業,在兒子的學校附近租了房子,成爲一名專職陪讀父親。
在他的陪伴下,兒子不僅解除了網癮,還開始奮起直追,最後考入了重點大學。
這世上很多事情都可以重來,可是孩子的成長,一旦錯過了,就會成爲終生的遺憾。
爲人父母不能只滿足孩子眼前的物質需求,更要爲他將來的發展做打算。
所以,爲了孩子的未來,請家長務必親力親爲。
一位叫鄭向懷的父親說:
“孩子是一張白紙,你給他什麼染料,就能給你繪出怎樣的圖畫。”
他從大兒子6歲時開始,十多年來,每晚8點準時準點在家和兩個兒子一同閱讀,爲孩子營造濃郁的讀書氛圍。
兩個兒子在他的陪伴下不僅養成了閱讀習慣,還都成長得格外優秀。
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優秀孩子,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差勁孩子。
家長的角色,絕非旁觀者,而是與孩子並肩作戰的戰友,共同面對學習的挑戰。
若期待花開滿園,必先成爲不辭辛勞的園丁。
04
好的教育不是強行改變
而是一種心靈的滋養
評論區中,曾看到這樣一張試卷,印象深刻。
這位來自浙江的家長,沒有隻關注孩子成績,他不僅發現了孩子的優點,還給予孩子暖心的鼓勵。
有這樣的父母,想必孩子一定很鬆弛很快樂吧。
可是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父母:
心理學博士林文采提出過一個“心理營養”的概念:
“如同一顆種子的成長,需要陽光,水等營養一樣,人既需要物質營養保障基本的生命力,更需要被無條件接納,被重視,被肯定和認同等心理營養。”
只有心理營養充足的孩子,才能安心、自信地學習和探索,積極樂觀,生命力旺盛,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成長潛能。
所謂心理營養,則來自於重要他人的肯定、讚美、認同。
從開學時總考倒數第一,到高考以705分的好成績被清華大學錄取的寧波男孩趙啓琛就曾說過,媽媽對他的影響特別大。
他談到媽媽時充滿了感激:
“我媽從不因我的成績不理想而責罵我,在我迷茫失落的時候,她總是不斷地鼓勵我、支持我。”
正如趙啓琛所說,他逆襲的秘密,其實並沒有多麼高深,只是因爲父母不斷給予他心靈上的滋養。
好的教育從來不是教孩子爭第一,而是喚醒其內心的種子。
所以,請抽出時間陪陪孩子,即便每天只有半小時;
肯定並鼓勵孩子,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努力是能被看到的;
經常關心孩子內心與想法,勝過關注他們的表現與成績。
只有真正用愛滋養,喚醒孩子的內心,才能幫孩子聯結內心的渴望,從而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05
讀過一位家長的一段話,深有感觸:
教育從不是某個個體的孤軍奮戰,而是整個家庭和學校的雙向奔赴。
父母擔起責任,捨得對孩子磨練,孩子才能經受得住考驗,有機會逐夢而行,飛到更高處欣賞更美的風景。
點個“在看”,與各位父母共勉。
編輯|京教君
內容來源|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號男孩派(ID:boy666dj),轉載請聯繫男孩派。
部分圖片來源 | 圖蟲創意
今日推薦視頻
歡迎掃碼加入
京教圈學習交流羣
注意!微信算法改版了!
圈友們要是不給京城教育圈加星標,
可能就收不到京城教育圈的推文了,
所以,親們一定一定一定要加星標!
重要的話說三遍!
然後,多點在看、多點贊、多分享,
不然我們就要失去彼此了……
親們,快加星標,風裡雨裡,
京教君在這裡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