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迴應挑戰的速度比政客更快

(圖/中新社)

這幾年美國爲了遏制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可謂費心費力,採取了一系列手段:譬如制裁大量的中國高科技公司、機構與大學,大幅擴大「實體清單」;推出《晶片法案》,組建晶片四方聯盟;設備技術出口管制更加嚴格:製造16和14nm製程及以下的邏輯晶片、18nm以下的記憶體晶片、128層及以上的閃存晶片的設備都被限制;還要求美國公民、綠卡持有者等人不得爲中國半導體公司和機構提供相關服務;在人工智慧與超級計算晶片的限制再次擴大,算力較高的GUP在未授權的情況下不得出口給中國廠商。

美國的相關舉動無疑會延緩中國高科技領域的發展,不過美國此舉也會傷害自己與盟國廠商的利益,因爲中國是全球半導體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需求方。所以在美國的制裁令發出後,費城半導體指數就出現了大幅下挫的局面。以半導體設備企業泛林集團爲例,受到禁令的影響,2023年的營收預計會減少20億至25億美元。臺灣的晶片產業當然也無法獨善其身。

在美國加速加息的不利大背景下,美國一系列對中國半導體的禁令導致整體產業雪上加霜、前景不明,又再強迫臺積電到張忠謀所說「不符合比較利益的地方去生產」,此舉將大幅增加臺積電的生產成本。臺積電今年股價最大的下挫幅度一度達到驚人的46%,這對一個技術領先、營收穫利正常,且具有高度壟斷力量的產業龍頭公司來說,是非常不尋常的下跌幅度。臺灣居然還有媒體將臺積電的下跌單方面歸咎於所謂「紅媒」、「統媒」的唱衰,真是令人無語。

其實《晶片法案》與禁令要能通過並不容易,首先,在成爲法案之前要先形成朝野共識,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說服過程,去說服各個利害關係不同的廠商及心懷各異的盟國,例如對荷蘭、日本、韓國等擁有高端晶片技術的廠家施壓,干涉他們與中國廠商的合作,這並不容易。其次,法案條文需要經過內部組織程序字斟句酌的耗時耗力過程。

但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儘管美國的封鎖措施看似無懈可擊,但其實依舊擋不住美企參與中國市場的決心。如美國超微與輝達的高端GPU,其高級算力可用於人工智慧與軍事用途,因而被禁止出貨中國。但輝達立即發展降頻版本的A800GPU,並可望獲得商務部允許出口中國,這是爲了在不違反美國管制措施的情況下,繼續合規地參與中國市場的理性策略行爲。

該消息傳出的當天,輝達及臺積電就開始反彈大漲。因爲當有廠商找到了可以規避禁令,迂迴前進大陸的通道,也爲其他晶片公司做出了良性示範,因此全球半導體股至少得以掃除部分陰霾而開始大漲。

晶片禁令其實也無法阻擋大陸的國產替代。近日大陸純國產的一款GPU高調上市搶市,不但可滿足一般遊戲應用的需求,也能在AI、高性能計算、視頻處理和專業領域等方面發揮功用,雖然性能仍與美國高端產品有差距,但對於開發者、研究者和相關專業用戶來講,已是堪用的工具了。

臺灣的半導體產業是臺灣最重要的經濟命脈之一,臺積電過去嚴格執行產業中立的原則專業代工不選邊站,曾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輝達的案例說明了一個事實:企業家迴應挑戰的速度比政客更快,商品改型改版的速度也會快於法案的改變速度。只要有龐大的需求,就會促發各種型態的創新。中美在半導體產業的競爭、挑戰與迴應,無疑地將會牽動全球科技版圖的未來。(作者爲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