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守教學品質 高教劣幣驅良幣

作爲一名任職於私立科大的體育教師,筆者持續關注聯合報數位版「教改三十年」系列專題報導。日前看到「大學退場,中年教師慘賣房」的深入探討,不免戚然,不平之鳴如鯁在喉。

近十年來全臺已有十五所大專院校陸續退場,而面臨中年失業危機的教師們,較幸運的能至他校繼續任教,一部分人則成爲兼課教師,或是中小學的代理教師。無法取得教職的只得轉換跑道,有的爲支應家中開銷,甚至不得不賣掉房產…令人不勝唏噓。

少子化現象衝擊高教市場,如今學生的「需求」已凌駕於一切。許多政策的調整,諸如實習、證照…等畢業門檻的放寬限制,無非是方便學生可儘快取得文憑。但又不希望文憑貶值,顧及學生受教權,期使他們能習得一技之長,分寸的拿捏就考驗教育主管人員的智慧,及教師們引發學習動機的功力了。

筆者嘗聞因缺曠課嚴重而屢屢被提醒的學生言:「XX學校只要有註冊,考試有考就不會被當,爲什麼老師的要求這麼嚴苛?」筆者思忖,此乃大學太多導致供需失調的緣故。因此每到期末,就可看到某些自律欠佳的學生辦理休退學,遊走各校間,然而讀了N年卻畢不了業。作爲導師的筆者也曾致電家長,請他們注意子弟缺曠情形,卻得到「不是少子化嗎?各校都缺學生,你們給我孩子過,下學期我們仍會來註冊!」的迴應。

另一種現象則是,要求較嚴格的教師,可能因選課人數不足或學期中就已退選大半導致課開不成。但沒有測驗標準,缺課幾節無關緊要,隨便繳份報告就可過關的教師,卻頗受歡迎。爲捧住飯碗,教師們各出奇招無可厚非,但若無法貫徹教學目標,豈非劣幣驅逐良幣?

以體育課爲例,筆者選擇不斷練習才能達標,或兩人、多人互相配合(如桌球的推擋、壘球的傳接)方可取得高分的項目,評比學生努力不懈的態度及團結精神,令其體悟「天下沒有白吃午餐」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