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容“鬼秤”繼續“搗鬼”

據央視新聞報道,在多地市場,有一些無良商家在秤上做手腳,致使消費者購買商品時缺斤短兩。坊間把這種做了手腳、稱重顯示與實際重量之間存在偏差的電子秤稱爲“鬼秤”。

現實中,“鬼秤”弄虛作假現象屢見不鮮。某美食博主就曾前往多地“打假”,拍攝併發布了不少揭露商戶“缺斤少兩”的視頻——通過輸入“作弊碼”調節檔位、改變計量基數等一系列操作,“鬼秤”便可以“自由”定量。此外,電子秤遙控器可以遠程操控稱重模式,隱蔽性更強。如此狡猾地作假,損害消費者利益、擾亂市場秩序,是實打實的違法行爲。

明知違法,爲何“鬼秤”依然層出不窮,甚至技術還不斷“升級”?對不良商戶來說,改裝“鬼秤”成本低,但收益卻是巨大的。同時,一鍵重啓、遠程恢復等技術“後手”,很容易讓其產生僥倖心理,覺得即便被察覺到異常,也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轉“危”爲安。至於“鬼秤”背後的產業鏈,利潤可能更大。一臺改裝的電子秤,售價可達正常的1.5倍,涉及遙控的,價格則更高。在利益的驅使下,一些不法分子見錢眼開、知法犯法。

嚴打“鬼秤”還需“鐵拳”出擊。在當前的處罰基礎上,不妨繼續強化信用約束、加強失信懲戒,讓不良商戶“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願失信”。此外,還可以在市場等場地放置準秤,爲消費者提供對比,同時暢通消費者投訴渠道,形成監管合力,共同營造良好消費環境。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