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球危機小事化大的警訊

(圖/美聯社)

中國大陸的民用氣球進入美國上空並被美軍用飛彈擊落,背後原因衆說紛紜。有人說,這是美方難以拿到布林肯訪中的預期成果,故意用一顆氣球攪黃此行;也有人說,這是美中無法在關鍵問題達成共識,拿這顆氣球下臺階;還有人說,這是美中關係走向對抗、矛盾無法調和的明證。

無論各方如何解讀,至少可以確定,那就是氣球事件令美中分歧「小事化大」,如後續無法控管和改善,下一步必是從「小事化大」升級爲「大事化炸」,恐成爲2023年第一隻黑天鵝。對比美中官方、政界、民間對該議題的基本態度與處理方式,甚至包括蔡政府的迴應,可發現不少耐人尋味的細節。

首先是對該議題的定調,中方低調、美方高調。北京一開始以道歉性質的「遺憾(regret)」來回應。要知道,當初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的第一時間,美方也是用這一措辭迴應中方,但後來在北京強烈抗議和反制下改爲「道歉(apologize)」。當美方擊落氣球后,北京則以「外交部聲明」而非「發言人答問」形式迴應,並採取「武力襲擊」的措辭,層級似有所升高,但內文未使用公然、悍然等譴責式用語,也只是提到美方「違反國際慣例」,未上升到侵害主權或違反國際法層次。

反觀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中共外事辦主任王毅的通話紀要中,美方指責北京「不負責任的行爲」及「違反美國主權與國際法」。同時,美國防長奧斯汀也在擊落氣球后強調,美方的合法行動表明,總統和國安團隊始終有效應對「中國侵犯美國主權」的行爲。由此可見,在布林肯原定訪中前夕,氣球危機令美國國會、右派輿論要求取消訪問及對中強硬呼聲徹底爆發,美方口頭上界定爲「侵犯主權」,但在行動上則待中國氣球降至領空範圍內再擊落,顯然是拿捏了分寸。

由此推論,布林肯與王毅的通話應是提前向中方告知美方擊落的決策,而這也催生出北京外交部、國防部後續聲明中所謂「美方過度反應」的中性定調。換言之,與其說這顆氣球是美中交惡乃至世紀對抗的見證者,不如說這顆氣球印證了美中最高層危機溝通管道依然暢通,雙方建構「護欄」並非不可能。如果再對比美國衆議院議長麥卡錫「目前無計劃訪臺」的言論,同樣能看到拜登政府介入其中的身影。

正如去年8月裴洛西訪臺後的臺海危機,此次「氣球危機」仍然需要至少2個月的時間消化,相信布林肯訪中、美中財經高層對話的時間將推遲至3月大陸兩會換屆以後。這時候,蔡政府如能展現穩定可預期的兩岸言行,則有望緩解區域緊張局勢。有趣的是,外交部此次的聲明罕見改回國民黨時期使用的「中共政府」,而非民進黨慣用的、有「一中一臺」意涵的「中國政府」稱呼北京,這是否有弦外之音呢?那就要看蔡政府接下來的表現了。(作者爲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