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婦臉部抽痛 沒想到竟是這種病症

謝姓婦人8年前接受不同血型的活體腎臟移植,因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發生術後帶狀皰疹感染現象,醫呼籲,早期發現早期日療。(臺中榮總提供/張妍溱臺中傳真)

謝姓婦人(中)8年前接受不同血型的活體腎臟移植,因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發生術後帶狀皰疹感染現象,醫呼籲,早期發現早期日療。(臺中榮總提供/張妍溱臺中傳真)

48歲謝姓婦人8年前接受不同血型的活體腎臟移植,2020年自覺臉部抽痛,一開始以爲是顏面神經失調至診所求治,但未見改善。後來抽痛越來越明顯而至臺中榮總被診斷爲帶狀皰疹,並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成功控制病情出院,追蹤8年移植腎運作功能仍十分良好。

臺中榮總腎臟科醫師遊棟閔說,帶狀泡疹俗稱「皮蛇」,是因曾感染過水痘病毒,痊癒後病毒潛伏在體內,當免疫力下降時,病毒再度活化增殖,沿着神經節分佈的皮膚髮病,剛開始是身體某側灼熱、疼痛或感覺異常,幾天後開始出現紅疹,進而形成水泡,如果蔓延至器官,將造成該器官功能損傷。

遊棟閔指出,因免疫抑制劑的日新月異,急性排斥率1年之內已低於10%,而腎臟器官移植的存活率可達95%以上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可能的風險包括心臟血管硬化,代謝症候羣,糖尿病,癌症與感染等。其中感染可能造成病患急速惡化,危及生命。

臺中榮總副院長傅雲慶表示,根據研究顯示,在9032位器官移植患者中帶狀皰疹的罹病風險達9.19倍;而當排除其他相關共病引發帶狀皰疹後,罹病風險爲非器官移植患者的27.35倍。另肝臟移植器官患者爲5.90倍,腎臟移植患者罹病風險機率爲9.13倍,心臟移植患者爲14.34倍。

醫師提醒,器官移植患者如發現自身有不明原因發生,皮膚水泡合併神經疼痛或顏面視神經疼痛時,應立即與醫師連絡,儘早投予抗病毒藥物治療以免併發後遺症。目前新的帶狀皰疹疫苗是一種活性減毒疫苗,建議在接受免疫抑制劑之前注射,可降低帶狀皰疹的發生率與罹病後相關併發症,但不適合於接受免疫抑制劑之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