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海生館「燕魚」成功孵化寶寶 像極當地特色甜品「綠豆蒜」

屏東海生館館魚「燕魚」成功孵化出寶寶,成羣的幼魚像極當地車城特色甜品「綠豆蒜」。(屏東海生館提供/謝佳潾屏東傳真)

幼魚期的燕魚。(屏東海生館提供/謝佳潾屏東傳真)

長大後的燕魚。(屏東海生館提供/謝佳潾屏東傳真)

屏東海生館繼迎來企鵝繁殖季後,近期館魚「燕魚」也成功孵化出寶寶,成羣的幼魚不僅像夜空中閃爍的星星,還像極當地車城特色甜品「綠豆蒜」,一顆顆綠豆仁模樣超可愛,館方推薦遊客可參加「魚你同行」體驗活動,進入到飼育後場一窺牠們的模樣及生活環境。

屏東海生館指出,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獨特的館徽,便是取自於燕魚身上的條紋,3條直紋仿若中文的「川」字,當初設計館徽時,正是取其川流不息、生態生生不息的精神意涵。

海生館表示,燕魚在分類學上屬於白鯧科,是具食用價值的經濟魚種,燕魚的幼魚外型可愛討喜,是許多人喜愛的觀賞魚種,主要棲息於淺海或是河口水面表層,而燕魚的成魚外形與幼魚差異甚大,也讓許多遊客笑稱,「魚大十八變」。

海生館說,因爲魚寶寶的體型太小,無法進入展示缸讓遊客觀賞,因此目前都在後場由飼育員照護中,若想看到牠們小時候跟長大的區別,海生館推薦遊客可透過「魚你同行」體驗活動,進入到飼育後場一窺牠們的模樣及生活環境,並認識飼育員如何照護寶寶們的過程。

海生館說,當走進臺灣水域館的後場,映入眼簾即是偌大的大洋池缸體,在解說員的帶領下,可以看到數缸的生物畜養缸及魚苗孵化桶,飼育人員收集魚卵後,會將其置入後場的孵化桶裡,透過溫度、光照、鹽度、水質及含氧量等的控制,小魚苗們會陸續孵出,飼育人員會依照魚苗的大小及適口性的考量,使用輪蟲、橈腳類、豐年蝦等浮游生物來餵食。

海生館強調,除了覆育繁殖工作,參加魚你同行的遊客還可看到飼育員在大洋池上方投喂餌料的震撼畫面,這些過程都希望讓遊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更能理解飼育照護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