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 扣人心絃的歌詠

圖/劉程民

【尚運麒/摘自《新民週刊》2023年第46期】

爲何琵琶會集千般嬌豔於一身?火曉傑說,因爲琵琶是中國民族樂器的皇后。它造型典雅、音域寬廣、音色清麗,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如果沒有琵琶,一支民樂隊就失去了靈魂。琵琶又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產物,簡單來說,就是本土的「弦鞀」「秦琵琶」與來自波斯的「烏德琴」的合體,進入大唐,便有了聲震華夏的「曲項琵琶」,一步登上至尊地位,在隋唐的九部樂、十部樂中擔當重要角色,對盛唐歌舞藝術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涼州七裡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無論朝野,無論悲喜,琵琶都是扣人心絃的抒情利器。

火曉傑是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琵琶製作師。他進廠後先做了一年的二胡絃軸,後來才從樂器配件轉到製作整件的「大傢伙」,因爲勤奮好學,「活兒漂亮」,他參與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表演樂器的製作。後來,他成爲琵琶製作大師高佔春的關門弟子,使得琵琶製作技藝後繼有人。

琵琶製作不僅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民族樂器製作中最複雜的一項工程。材料的選擇與乾燥程度就很講究,需要時間和經驗。梧桐木、楊木都是相宜的面板材料,它們的韌性與質地決定了琵琶的音色。琴背則多用硬木,比如花梨、酸枝、紫檀。琴身的尺寸自南北朝以來經過多次演變,琴頸拔長,琴體瘦身,更加適宜表演與欣賞。火曉傑說,琵琶除了要外形美觀,內在質量更是關鍵,琴身的厚度其實是不勻稱的,要根據木質的密度和發聲部位來確定厚薄。這種變化沒有一定之規,主要透過聽力來判斷。

火曉傑小時候學拉小提琴,琴弓、指板、腮托、絃軸、琴碼等幾乎被他換過一遍。有一次,他拿了一枚鋼針從f孔探進去,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扶正脫落的音柱,不料音色大變。從此他懂得絃樂器上任何一個零件的移位,都將改變全局。

師父領他進門時已經70多歲,火曉傑要帶著作品上門請教才能得到具體的指導。像他這樣年輕的「老師傅」,每年製作琵琶將近400只,純手工操作,材料又有細微差別,從練習琴到演奏琴再到專家定製琴,標準各不相同,所以從他手裡出來的每隻琴也是不一樣的。他動手能力強,又有靈氣,在琵琶相加工製作中,改進了工裝夾具,採用磁吸式固定,由面接觸改爲線接觸,從而提升了鋸槽精準度。該項改進在企業範圍被推廣使用。他還用木工刨子倒裝來代替原來的手工扦刀工藝,並申請了一項絃樂器工裝結構的實用新型專利。這些改進思路都是從實踐中得來的,在樂器製作中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火曉傑說:「琵琶的面板看上去光滑平整,其實它是由兩塊同質木板拼成的,爲避免拼裝後出現裂縫,我在面板中間預留了一段極細的縫隙,這樣,面板在外框緊扣之下就嚴絲合縫了。」他還用尼龍條或黃楊條替代琵琶相上原來鑲嵌的骨條,提升了琵琶的音色,使其別具圓潤絲滑的韻味。

更令他自豪的是,由他領銜製作的「反彈飛天‧朱顏」琵琶亮相2022年央視元宵晚會,助力中央民族樂團創意民樂節目《齊天樂》的精彩上演。這臺節目,讓整個世界再次爲琵琶喝彩。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讀者雜誌》2024年3月號】

圖/讀者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