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人才打造非遺“年輕態”

青年非遺手藝人制作“變形金剛”皮影、捏“冰墩墩”麪人的視頻,因爲作品靈動傳神,在社交平臺火熱傳播;從校園到博物館,新老匠人開設的各類非遺體驗課寓教於樂,廣納天下“學徒”……非遺保護與傳承能夠紅紅火火,關鍵在人。非遺熱潮下,各領域人才挖掘培養、跨界合作等方面的話題,引發關注。

青年人是創新文化的生力軍,也是非遺保護與傳承的主力軍。抖音發佈的《2024非遺數據報告》顯示,該平臺共有1428名非遺傳承人,其中30歲以下的年輕人達199人,同比增長72%。同時,非遺內容觀衆和非遺產品消費者以“90後”“00後”爲主。

然而,也有人擔心,不少非遺技藝學習門檻較高,受限於老一代傳承人年齡偏大或視野較窄等原因,後續傳承者水平差距比較明顯,有的技藝仍瀕臨失傳。因此,既要着重培養堅守匠心、與時俱進的非遺傳承人,也要以多元渠道吸引各領域人才投身其中,打造非遺“年輕態”,實現非遺保護與傳承同人才培養的互相激勵、共榮共贏。

非遺保護與傳承,是一代代人記憶與技藝的承續,同時也離不開一批批藝高人膽大的人才引領和擔當。從依靠家族或師門內部的口傳心授,到如今大衆可以通過短視頻、直播、綜藝等渠道瞭解非遺、學習非遺技藝,本領與藝德始終是非遺傳承人立身的根本,其次纔是非遺技藝傳播方式的突破、延續手段的革新。比如,陝西“汪氏皮影”祖孫三代非遺傳承人,以各自擅長的方式傳授技藝,長輩們小範圍收徒傳藝、精益求精培養青年人才,“00後”傳承人則通過短視頻平臺將皮影技藝與國潮風尚結合傳播非遺內容,吸引了更多人誠心學藝,也讓古老的皮影更具青春氣息。

發掘、培養和團結各領域複合型人才參與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也很重要。過去一年,共有1379萬名網友在抖音分享非遺體驗,伴隨短視頻、直播的火爆,一些瀕危和小衆非遺與大衆距離近了。比如,“江尋千”“南翔”等自媒體創作者,或走訪各地拜師學藝展現非遺技藝,或復刻各類非遺工藝品及傳統美食,以體驗者而非傳承人的身份帶火了一些地方的非遺文旅項目和非遺產品。將這部分由非遺帶來的流量,以及大衆潛在的體驗需求轉化爲實際收益,需要各地在保護與傳承的前提下,找準特色定位、打造優質產品、實現跨界共贏。同時,在合作模式等方面做好設計,讓跨界人才深耕非遺資源。

此外,還要注重培養校園非遺人才。各地非遺中心、非遺工坊等需要兼具非遺研究水平與運營能力的相關人才,以及能夠將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應用於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技術人才,這就要做到前期的培養和引導。一些高校已經在相關學科設置和職業規劃方面提前佈局,但非遺人才的培養要久久爲功,需各方凝心聚力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充分發揮人才創造力,不斷提升非遺的文化影響力。(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覃皓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