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洛西訪臺 民進黨噤聲

(中新社資料照片)

第5次「拜習通話」未受美國衆議院議長裴洛西規畫於8月訪臺影響,順利於28日舉行。但這項訪問埋下的定時炸彈並未因此拆除,臺灣身爲訪問地主國,並將承受最大的潛在風險與代價,民進黨政府卻選擇緘默,不敢表態或提出建議,坐實了臺灣對兩岸及美中臺關係不但已喪失主動權,甚至沒有發言權。

以拜登及習近平的國家元首高度及戰略定力,他們的對話不受單一特定事件影響並不令人感到意外,但在中方強烈反對,揚言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必將採取嚴厲措施予以堅決應對和反制,我們說到做到」;而在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簡報分析風險後,裴洛西仍未對是否訪臺做出最後決定。美國媒體報導,裴洛西訂於29日起出訪日本、韓國、新加坡與馬來西亞,臺灣則列爲「暫定」議程,因此,未來仍可能引爆外交、甚至安全危機。

以民進黨「逢中必反」的意識型態,臺灣應是熱情擁抱裴洛西來訪,現在卻是陷入兩難困境:如果裴洛西順利成行,將是美國衆院議長25年來再度來訪,彰顯美國的堅定支持,但可能招致中共的激烈報復手段;反之,等同屈服中共壓力,將助長北京日後對臺霸凌,甚至擴大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力與決定權。

西方媒體指出,中共這次反制的手段可能採取前所未有的具體行動,包括伴飛美國軍機、設立禁航區、甚至封鎖臺灣海峽等,這些舉動即使沒有導致衝突,都將會升高軍事對峙態勢,顛覆原本就極爲脆弱的臺海安全形勢,維持多年的臺海現狀也將逐漸裂解。

自《金融時報》披露裴洛西訪臺訊息後,立刻形成外交風暴,除了錯綜複雜的強權戰略競爭、敏感的臺灣問題、裴洛西作爲第三號美國政治人物、個人濃厚的「挺臺反中」、激烈批判中國人權等諸多因素外,最根本原因在於「時機高度敏感」。

8月休會期是美國國會議員出訪的最佳時機,但裴洛西亞洲行適逢中共「八一」建軍節、北戴河會議及稍後的二十大;而聲望低迷的拜登則面對期中選舉的嚴酷挑戰,需要美中關係維持穩定,以扳回國內的政治頹勢。換言之,兩國元首都不希望節外生枝,打亂他們各自設定的政治議程,裴洛西僅具象徵意義的國會外交也因此成爲燙手山芋。

裴洛西訪臺風波引起美國學界熱議,布魯金斯研究院中國問題專家何瑞恩分析,在美國期中選舉及中共二十大落幕後,美國國會可能進入領袖轉移階段,裴洛西仍可以議長身分訪臺,因此,她可在8月對臺灣表達公開支持,承諾在未來適當時間訪臺。《華盛頓郵報》以「裴洛西應該去臺灣—在適當時機」爲題的社論就反映了類似態度。

裴洛西訪臺新聞曝光已超過10天,民進黨政府進退失據,外交團隊只能以尚未接獲確切訊息爲由迴避表態。此外,外媒報導,拜登政府在決策過程中沒有與臺灣當局諮商,或分享美國軍方關切中共迴應的細節,再度證明了民進黨政府極端「親美反中」只是自我邊緣化,淪落到對國家安全利益都沒有發言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