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貓”事件迎來反轉:如何避免洶涌流量成爲傷人“利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鍾雨欣 北京報道

備受關注的“胖貓”事件迎來“反轉”。根據重慶警方19日晚發佈的通報,“胖貓”與譚某存在真實戀愛關係,譚某未實施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以戀愛爲名騙取“胖貓”財物的行爲,不構成詐騙犯罪。

此外,“胖貓”姐姐劉某曝光譚某個人信息、選擇性截取聊天記錄、購買流量炒熱度等行爲,導致譚某被網民攻擊辱罵,網絡出現多起威脅譚某人身安全的言論,嚴重影響譚某正常生活,並造成網絡空間秩序混亂。調查過程中,劉某認識到自己行爲的違法性並認錯,警方將根據進一步的調查情況依法作出處理。

目前,劉某多平臺賬號已被封禁。受訪專家指出,將熱點事件利用虛構、炮製的方式傳播聳人聽聞的信息,是典型的違法違規行爲。平臺應加強對熱搜、熱榜等高曝光區的管控力度,將這些關鍵節點作爲網暴治理抓手,及時進行干預。

曝光隱私、代寫文案、購買流量 漲粉近300萬

根據警情通報,可以梳理出幾大關鍵點。

1. “胖貓”與譚某的交往情況:雙方以真實身份交往兩年多,互見親友。譚某未實施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以戀愛爲名騙取“胖貓”財物的行爲,不構成詐騙犯罪。

2. “胖貓”與譚某的經濟往來情況:“胖貓”向譚某轉賬317次共計79.9萬餘元,譚某向“胖貓”及其親屬轉賬179次共計46.3萬餘元。在跳江前,譚某明確表示拒絕“胖貓”的轉賬。同時,經調解,近日劉某父母與譚某已達成和解,譚某全額退還了與“胖貓”戀愛期間經濟往來的差額。

3. 輿論方面:“胖貓”的姐姐劉某通過社交媒體賬號多次發佈“胖貓”與譚某私聊記錄、轉賬截圖等個人隱私信息,顯示譚某“是撈女+騙子”,還聯繫多人代寫文案、討論如何博取網民同情,表示“就是要讓譚某被網暴”。同時,劉某在平臺購買流量擴散傳播提升熱度,一個月內漲粉290餘萬。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所謂的“撈女”現象在近段時間的互聯網上出現較多,有些會存在通過所謂婚姻關係獲取鉅額利潤與錢財的情況。而此次事件中,“胖貓”姐姐正是通過刺激網民的同理心,引起一定共鳴,達到獲取流量的效果。

“蹭熱點博取關注,將熱點事件利用虛構、炮製的方式傳播聳人聽聞的信息,是一個典型的違法違規行爲。”朱巍提到,對於刻意炮製虛假信息的行爲,其民事責任主要涵蓋名譽、商譽和隱私權的侵害。如果達到較爲嚴重的程度,還可能涉及刑事責任,如誹謗罪和尋釁滋事罪等。而對於非虛構但通過歪曲、斷章取義等來操控社會輿論的行爲同樣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其性質與捏造虛假信息相似。

“胖貓”姐姐劉某曾通過在平臺購買流量來增加曝光度,而“胖貓”跳江事件發生後,相關話題登上多個平臺的熱搜、熱榜,輿論發酵不斷,熱搜、熱榜也成爲了滋生網暴的土壤。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劉曉春指出,現在許多平臺都推出了流量助推工具,主要用於商業推廣的場景。如果要求平臺對所有購買流量助推工具的內容都進行全面的審覈評估,工作量會非常大,對平臺而言,成本負擔可能比較重,實踐起來不太現實。

劉曉春建議平臺以問題爲導向精準施策。熱搜、熱榜屬於高曝光區,平臺應加強管控力度,將這些關鍵節點作爲治理抓手,進行常態化的流量監測,及時進行干預。同時,平臺應進一步暢通網暴受害方投訴、舉證的渠道,並限制對相關爭議事件的進一步傳播,如在有證據的情況下降低推薦、採取管控措施等,避免網暴規模擴大,對受害方造成更廣的負面影響。

多位網民被警方查處 真相比流量更重要

警情通報稱,“胖貓”去世後,引發網民關注熱議。個別網民爲蹭流量、博眼球,編造謠言、尋釁滋事,各地警方依法開展查處。

網友楊某在網上發佈譚某電話號碼和支付寶賬號截圖,煽動網民向譚某支付寶轉賬附留言辱罵,對譚某進行人身攻擊,警方依法立案,對其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網民賀某在網上揚言接到“懸賞令”,稱“要殺譚某全家,包括關係好的朋友”,虛構事實擾亂公共秩序;網民潘某、薛某在網上發佈譚某身份證信息圖片、手機號、郵寄地址等,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網民熊某、邱某合謀以曝光譚某老家位置爲炒點,打探譚某老家並拍攝視頻發佈;網民楊某爲博人眼球,捏造自己與譚某交往謠言上傳網絡;網民許某冒充譚某開設微博賬號,發佈不實帖文。上述違法人員均已被當地警方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此外,網傳“4月11日跳江身亡者不是‘胖貓’”“譚某被人毆打”“一自稱譚某的女子第一次露臉道歉”等均繫個別網民歪曲事實、捏造散佈的網絡謠言,屬地警方正進一步調查處理中。

“在後真相時代,‘真相反轉’事件頻發。普通網民應保持更爲理性審慎的態度,避免僅憑個人臆想或道聽途說就隨意發佈信息。”朱巍補充,對於那些頻繁發佈虛假信息或侵犯他人權益的自媒體或個人,應給予更爲嚴厲的處罰,以維護網絡空間的清朗和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