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截圖+打卡上傳:今天你被"痕跡管理"了嗎?

都說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言傳身教,閨蜜的孩子今年升小學一年級,爲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她決定戒掉手機,準備參加來年的研究生考試,還給自己立了個Flag:娃升三年級之時,就是自己去念研究生之日!

轉眼孩子們學期已接近尾聲,約飯時問她複習的咋樣,不想人家一邊戳弄着手機,讓頁面在班級微信羣和某APP之間反覆橫跳,一邊心不在焉回我話:

“孩子的事都忙不過來,哪還顧得上自己?”

什麼?不是都說好雙減之後,一二年級不讓留書面作業了麼?

只見閨蜜熟練地對APP裡的視頻播放頁面咔咔截圖,再把截圖上傳到“班級小管家”(校方開發的小程序)後,才轉過臉,幽幽的對我說:

“書面作業沒有了,但手機作業還很多啊,給孩子的作業減了,但給家長的作業成倍增加了啊!”

我探過頭去瞅了一眼,原來就這?她才帶一個接受半年義務教育的娃就被折磨成這樣,讓我等生了一雙、已經被各種手機作業蹂躪多年的家長情何以堪?

遙想當年,我最早通過手機接受的是孩子的安全教育:夏天學防溺水,冬天學防拐賣,常年學交規,不定時學地震逃生技巧。

那時候就是看看宣傳片,片子基本截取真實的生活片段,演員是真正的人類幼崽,臺詞也符合小孩子的認知,我每每抱着娃看片子,心中就會升起無限感慨——

10後的小花朵就是幸福,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安全BUG,祖國母親都幫你們找出來了,身爲家長,只消動動手指頭就能將它們縫補上,這等好事,哪有不樂意配合的道理?

後來疫情一聲令下,全民都在家坐月子,孩子們停課不停學,阿里釘釘、騰訊在線文檔等大廠們原本爲都市精英開發的辦公軟件,一夜間飛入我等尋常百姓的手機裡,雖然佔了不少內存,但內心還是有點小小的竊喜的——

託孩子的福,這回總算跟上了時代的潮流。

只是沒想到,疫情後來成了常態化管理,這些軟件也跟着成爲學校的常規管理工具。早上上學報體溫、下午放學位置簽到、週末交健康碼截圖,並且還要求是帶行程卡的、全家人拼在一個頁面上的健康碼截圖。

爲了完成這些作業,老母親一把年紀跟這研究美圖秀秀、截圖拼接助手,小衆軟件用得比年輕人還溜,這等終身學習的心態,把單位老闆感動得不要不要的,於是乎,重要的項目又帶我一起參加了。

我只能再次感慨——新時期的學校還真是基層組織中的戰鬥機,它在履行對未成年人的教書育人職責的同時,還順便幫中年家長解除職場危機。把飯碗都幫咱端穩了,那點被侵佔的個人隱私還有什麼好計較的?

有道是能者多勞,再後來,有關部門索性把消防教育、普法教育、禁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打假防騙教育、社保政策教育等等等等,只要是能和教育沾上邊的,全都通過學校給咱安排上。

每接受一種新的教育,家長就要下載一個新的APP,對應的會被分配一個新的用戶名和密碼。這些資料班主任通常都下發在班級羣裡,待家長將手機頁面在微信羣與APP之間來回穿梭n次,好不容易註冊成功之後,APP 的服務器往往又繃不住了,進度條比龜速還龜速。

所以往往會發生這種情況:註冊+看片+答題,成功接受一次教育,20分鐘輕輕鬆鬆就過去了。

於娃於己,多學點社會常識,做一個有內涵有外延的好公民,是件好事,區區20分鐘本也不算什麼。但一些教育產品的內容質量,實在讓人不敢恭維。

就拿最近的憲法教育來說吧,三年級的孩子,當真能準確理解“積極”、“消極”、“絕對”、“相對”在下列語境裡的意思麼?

這不是逼得家長越俎代庖麼?而在一邊袖手旁觀的孩子,收穫最生動的體會,恐怕就是如何弄虛作假吧。

當然,不是所有的手機作業,家長都可以幫孩子完全代勞,有些片子上面要求不但要在APP上點擊“已觀看”,而且要上傳孩子觀看的照片。

也就是說,爲順利完成此項手機作業,一個家庭必須保證有兩部智能手機,一部播放節目讓孩子觀看,另一部在旁邊記錄拍照。

兩部智能手機聽起來不是難事,但保不準各家有各家的特殊情況。孩子班上的家長有一次就在羣裡反映,“孩子爸爸出差了,家中只有媽媽一部手機,作業無法完成。”

結果班主任是這樣回覆的:“對不起,現在學校各項工作都要求痕跡管理,沒有照片我們交不了差,所以還請您想辦法按要求完成作業。”

恕我長期遠離體制,“痕跡管理”四個字的意思一時get不到,遂特意百度了一下:

翻譯下,就是雁過留痕,風過留聲,老師們對學生開展過的教育,必須留下點見證性資料,以備上級檢查、考覈,而智能手機的普及,客觀上給這些資料的採集提供了便利。

勞動節收拾房間傳張照片,證明勞動教育做過了;

國慶節和國旗來張合影,證明愛國主義教育做過了;

重陽節給爺爺奶奶洗腳捶背來張照片,證明敬老愛老教育做過了;

春節貼對聯剪窗花來張照片,證明傳統文化教育做過了。

有位家長跟我私下吐槽說,尼瑪,清明節怎麼不要求孩子跑到自家祖墳去打個卡,好證明死亡教育也做過了?

我從來不懷疑決策者的初心,他們無非是想給花朵們的養分更全面一點,但做了什麼一定要求留下點什麼東西證明,光證明也就罷了,還要求APP閱讀量再高一點,照片更好看點,就無異議買櫝還珠。

過於注重形式,這些見證性資料註定就會淪爲作秀的法寶,至於養分是否真的適合花朵,花朵到底又吸收了多少,who cares?

就像我家奶奶吆喝脊樑疼,孩子上去給捶捶,原本是祖孫兩人之間的常規操作,這一要求拍照上傳,奶奶一會兒嫌自己的衣服太居家,一會兒怕自己趴的姿勢不美觀,於是一通擺拍猛如虎,拍完之後累得氣喘吁吁,照片上顯示的是敬老愛老,實際上卻在煩老累老。

而自始至終,教育的主體——孩子,學到了什麼呢?

聊完這些年手機作業的變遷史,以及痕跡管理背後的邏輯,閨蜜有點不甘心:“爲了一兩個老師能拿到獎金,我們所有的家長都得陪着忙碌,孩子在旁邊學了個一地雞毛,這代價未免也太大了吧?”

我一口茶水噴出來:錯!這板子還真不能打到老師身上。她們把痕跡留得好,那是本分,留得不好是責任,要扣工資的,哪有什麼獎金?

曾有教師朋友爲我揭秘:“要你們家長配合的,不過是繁瑣的學生管理工作過程中一點小小的留痕,還有更多你們家長看不到的,比如一節簡簡單單的主題班會課,要拍照,要做美篇,要填表,要寫心得體會。教案也是,根據實際情況寫的不符合要求,得改,改成有過程管理的痕跡的樣子……”

很多人不理解,新時代的人民教師,每天到底在忙些什麼,忙的連批改學生作業的時間都沒有?現在懂了吧,他們忙於各種留痕,忙於證明自己在工作。

多麼荒誕,但不管怎樣,爲了自己的孩子,我還是勸閨蜜以及和閨蜜一樣的新手家長們:打工人不必爲難打工人,只有我們第一時間配合好老師的痕跡管理,老師才能騰出精力,抓真正的教育教學!

至於教育的初心,家長自己記住就好,畢竟,我們纔是那個對孩子影響更深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