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藝術協會 | 陽光夏日:耶路撒冷不“冷”,約旦沙漠狂“曬”

以色列在國際新聞中爲我們所知的永遠是“混亂”:巴勒斯坦、敘利亞和黎巴嫩,邊境衝突不斷,當大家知道我再赴以色列時,都表現出了一副表情:“你不怕死呀!”炎夏烈日我們踏上了征程,奔赴異域,去以色列約旦——

我們在奶和蜜的土地上,談了一場記憶永存的戀愛

特拉維夫:潛入雅發老城藝術深處

如果說耶路撒冷是以色列人的精神聖地,那麼特拉維夫就是煙火氣的家園。這座城市有着全境的海岸線、素有“白城 ”之稱的包豪斯建築羣、精緻又小資的咖啡廳和餐廳,琳琅滿目的藝術作品和豐富多彩的藝術場所。

雅法老城具有4000多年的歷史,彎曲街巷兩邊全都是用黃色石頭砌成的房子,巨大的石牆竭力保持遠古的氣息。這裡有許多畫廊、工作室、飾品店、博物館和咖啡屋。以色列政府將這裡的房產收回轉租給了藝術家,扶持他們在老城發展。

我們沿着錯綜複雜的小巷,踏着記錄千年歷史的石板路,走進以色列國寶級藝術家伊拉娜•古爾的私人美術館。伊拉娜古爾博物館 (Ilana Goor Museum)位於一座近300年曆史的古宅中。博物館有上下四層,除了地下一層,每一層的露臺上都可以遙望地中海。

博物館收藏了繪畫、雕塑、影像資料、部落藝術、古董、圖紙及設計作品。除了年輕以色列藝術家的當代作品,還可以看到包括馬納舍卡迪希曼在內的著名藝術家作品。伊拉娜·古爾的認爲,博物館藝術並非只是在“神聖”的白色空間中展出,而應該與生活本身息息相關。藝術並非陽春白雪、曲高和寡,而要貼近觀者的生活。

在這個藏品琳琅滿目的藝術博物館內,我們一一領略了藝術家別具一格的眼光和空間擺設:顯眼的地方會有一幅讓人留戀的畫,角落裡又不放過一個精緻的藏品,樓梯上放着藝術家美麗的相片,大部分是穿着襯衣的灑脫的形象,門上的把手也常常是意外的驚喜。

不少藝術家喜歡將自己的作品掛在外牆上或擺放在路邊,這裡的路燈、窗櫺和門牌都透着濃濃的設計感。縱橫交錯的路口總會有意外的驚喜:一個幾何形的招牌,一株懸空的橘子樹、一張手工藝術掛毯、一張印象派海報。

同行的陳克濤是國際藝術收藏行業的大佬,面相極爲平和、安寧,總是面帶微笑說話,一路上對藝術的見解讓小夥伴獲益頗多,共識是收藏路上“火眼金睛”的練就,真的需要長期積累,“一紙千金”和“一張廢紙”其實僅僅一步之遙。

我們去了也門藝術中心,迎接大家的是濃郁的異域風情體驗。在本.大衛這個手工首飾第八代傳人的血管裡,依然流動着猶太家族生生不息的血脈,在藝術家的解說下獨特的五線掐絲藝術奇蹟般展現在大家面前。珠寶是動態的,配置經過一絲不苟的手工製作過程,對細節和質量給予最大的尊重。

我們一行在老城和法式風情藝術社區盡情感受繪畫、雕塑和音樂作品帶來的衝擊,也會偶然在某個牆面上驚喜的發現梵高和畢加索的真跡。

這裡很多有趣的手工藝製品,不同於紀念品商店裡面的量產貨,每一個作品都出自匠人之手,獨一無二。當然,這裡的價格很“以色列”。

強烈的地中海陽光照進老城裡,投射出斑駁的光影,整座老城散發出金色的光芒。

海法:加利利湖的前生今世

伽密山上的巴哈花園是海法不可錯過的景點,巧奪天工的“空中花園”長約一公里,從路易步行道一直延伸至哈格芬街。

整座花園依山而建,自山腳至山頂綿延千米,垂直高度約225米,最大坡度約63度。花園中心是巴孛陵寢,金色半球形穹頂位於4米高的乳白色聖殿之上,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對稱齊整的巴哈伊花園洋溢着濃郁的波斯風情。一條由白色大理石砌成的階梯位於花園的中軸線上,宛如一條玉帶穿梭在花園層層疊疊的綠毯之中,而沿線樹木、水池、花盆、雕塑等景觀則對稱地分佈在兩側。以色列有兩片著名的“海”,一個是無數人躺在上面看報紙的死海,一個就是最大的淡水湖——加利利湖。

加利利湖湖光水色,是揉合了兩千年悠久歷史與現代文明的渡假勝地。加利利湖區素有耶穌“第二故鄉”之稱,我們參觀了五餅二魚堂,這是紀念耶穌在加利利傳道士用5個餅和2條魚餵飽了5000人的故事。

很多人在這裡洗禮,他們穿着白色的長袍,由神父帶着他們,先做一段禱告,心裡有了滿滿的能量,然後沉入水裡 ,過一會兒再從水裡出來,整個人帶着喜悅和滿足。

洗禮是基督教的一個很重要的入教儀式。行禮時,主禮者口誦經文,把水滴在受洗人的額上,或將受洗人的身體浸在水中,表示洗淨原有的罪惡,接受耶穌基督爲救主,來更新自己的生命。

受洗會有重生的感覺吧?應該是的,我看到每個人的表情都有一種難以言明的虔誠,從水裡出來時都是滿懷喜悅,似乎有聖潔光披灑在他們臉上。

我們頂着烈日上了加利利湖上的硬質遊船,木船是仿照當年耶穌時代的沉船而製造的,可謂用心良苦。加利利湖的形狀象一個豎琴,在遊船行進途中,以色列猶太帥哥拿出一面五星紅旗,在義勇軍進行曲的國歌聲中,提示團友升起了五星紅旗,然後動員大家跳以色列集體舞,他率先示範了幾個動作,大家便跟着跳了起來,歡樂的情緒就着音樂氤氳了四周。

最後一站是共產主義社區——基布茲。我們乘坐69歲老先生開的觀光小火車遊覽整個基布茲中心,聽他給我們講這裡是如何以來農業帶動整個社區的經濟。

這個基布茲中有大片的奶牛,農場靠出口牛奶爲主要的經濟來源。成片的奶牛見我們過來,噌噌噌的聚到了圍欄這邊表演吃草。

打開Google map去定位此時的位置,我們的背後毗鄰戈蘭高地,而高地的背面就是敘利亞,八公里的距離。這也許是此生距離敘利亞最近的一刻了吧,擺弄着地圖縮小放大看着和敏感地帶的距離,想當年這裡是戰火紛飛的地方,今天我們站在這裡,有種沉甸甸的情緒在靠近。

安曼:神秘古老小衆旅行聖地

公元前11世紀,崇拜埃及太陽神的阿蒙王國將首都建立在安曼城堡山上,當時人們把首都稱爲“阿蒙”,後來發音逐漸演變成“安曼”。

相比出鏡率更高的“以色列”來說,安曼(Amman)是座“古老”與“年輕”並存的城市。安曼舊城裡依舊保留着古羅馬遺蹟,是其作爲古羅馬帝國一部分的證明,也是遊客最能體驗當地民族氣息的地方。

這是一個建在山上的城市,受羅馬人統治了300年,所以保留了很多羅馬人的建築。老城的建築依山而建,柔黃色建築鱗次櫛比,蜿蜒曲折的街道,高高低低,忽上忽下,錯落有致,這就是安曼,一座浮華退盡的古城。,座360度映入眼簾都是層層疊疊柔黃色的城市。安曼老城的人文氣息與歷史格調相當濃郁,擁擠的街道與破舊的建築很有特色。導遊Murad帶着大家遊覽老城商業街,品嚐街邊小吃“庫納法”,吃從沒吃過的奇異水果,爲親朋好友選購一些當地紀念品,安曼特有的構成主義風格的明信片和一些好看的冰箱貼,當然其他奇奇怪怪的小東西都值得淘一淘。

安曼的神秘古老甚至大於以色列。在以色列經歷了高物價後,來到約旦似乎安心了許多。雖然與周邊那些產油的穆斯林兄弟比,約旦家底相對羞澀。但這個頭頂先知“聖裔”光環的國家,卻擁有它們沒有的一樣東西,那就是穩定!

街上所見,阿拉伯人居多,男男女女穿着寬鬆的長及腳踝的披肩長袍,長袍外套上輕紗披風,男的頭箍花樣多些,有黑、白、紅花格的。女的比較單調,一般都黑頭巾黑頭箍,即使有顏色的也不帶花樣。穿梭在安曼老城,連空氣都充滿着濃厚的阿拉伯風土氣息。

安曼的街道店面十分整潔,路上不見塑料袋紙屑亂飛,這與伊斯蘭教教規講究衛生有關。中東氣候適宜椰棗的生長,隨處看見椰棗樹佇立街旁。

這個上帝的“應許之地”裡,無論是歷史遺蹟,還是風土人情,都讓旅者着迷。短暫的安曼之行,給我留下了綿長而深刻的記憶。

佩特拉瓦地倫:遠古人類生活場景

約旦是一個擁有壯麗自然景觀和豐富人文遺產的阿拉伯國家,一個思之如狂見之難忘的異域王國佩特拉古城,文化交融的亞喀巴,熱鬧繁華的安曼,靜謐安祥的死海……

我們入住了景區的The Moon Hotel,這是此行價格最便宜的酒店。登上樓頂就餐,但見這座千年古城在蔚藍的天空下,顯得如此安詳和靜謐。夕陽下,此時的古城彷彿披上了玫瑰色的紗衣,美侖美奐。

佩特拉古城堪稱“玫瑰之城”,因砂岩紅色得名,隱藏在一條連接死海和阿卡巴海峽的狹窄的海拔1000米的高山峽谷內。它是約旦唯一世界自然文化遺產。

玫瑰之城的入口處,納巴特人開鑿了一條名叫西克的蛇道。蛇道蜿蜒出沒於穆薩山谷的岩石縫隙,悄然無聲地連接石城的內外。兩側山體的斷面,層層疊疊,色彩斑斕,在常年陽光溫潤的觸摸下,光怪陸離,不時呈現玫瑰之色。

玫瑰色讓四周的山體岩石注入了靈魂,褪去了拒人千里的冷冰,使這冷漠的蛇道也變得溫情脈脈。

8月的佩特拉烈日灼心,古城真正的顯現出玫瑰色,隨着陣陣馬蹄聲在峽谷中穿越,所謂大漠孤煙大概就是這個感覺吧。兩旁峭壁林立,猶如利斧劈開,與外面繽紛的現代社會猶如時間擠壓一般恍惚,似乎隨着岩石的年輪,回到了千年前的那個年代。

蛇道的盡頭柳暗花明,豁然開朗。鑲嵌于山巖間的卡茲尼神殿赫然撲入眼簾,這座羅馬科斯林式的兩層建築,歷盡了千年歲月的無情蝕刻,依然舊時模樣,華美壯觀,有跨越千年的不朽美麗。

不少約旦人牽着駱駝聚攏攬客,各種遊人,世間皆忙。

如果說佩特拉是巧奪天工人類的偉大,瓦迪拉姆大沙漠則展現着大自然無窮的力量。

瓦迪拉姆是約旦最壯觀的沙漠景觀,這裡是典型的純沙沙漠,風化的巨大岩石如同城堡,這裡地表的形狀與月球的環形山極其類似,也正是這樣奇特的地貌,讓好菜塢導演們蜂擁而至,《火星救援》,《星球大戰》,《變形金剛》,《奪寶奇兵》等大片都曾在此拍攝。

吉普車不是非洲Safari那種,也不是以色列敞篷的路虎,而是皮卡鬥兒車,抹高倍防曬霜,戴口罩,戴墨鏡,圍嚴實。乘吉普車馳騁於遼闊的大漠之上,狂野奔馳,看遠方的烈日將一望無際的沙地慢慢染成酒紅色。

我們順着一條狹窄的天然大裂谷,爬上石臺進入山間,看得見巖壁上12000年前,人類在這裡居住時留下納巴提亞古銘文。有駱駝、人物和羊等25000個巖畫和20000個石刻藝術作品,考古遺蹟,也記錄了遠古人類的生活場景。

瓦迪拉姆是貝都因人的家園,貝都因人特別喜歡喝茶,驛站男人從燒着火的土地上提起水壺,詢問你要有糖還是無糖的。一杯紅茶,帶着異域的味道煙火,已經很久沒有喝過從水壺裡做出的開水了。

據說這裡的透明泡泡屋星空帳篷(Wadi Rum Bubble Luxotel)特美,豪華帳篷酒店(Memories Aicha Luxury Camp)景觀要提前半年預訂。我們沒能預訂到,退而求其次去了紅海的五星。

在沙漠途中,有一個廢棄的火車站,一節節舊的綠皮車廂引來過路遊客拍照。機車,工業革命的象徵,色彩,現代高速失卻的魅力,都寫在了斷成幾節的車身上。蒸汽升騰,機械轟鳴的繁華過後,總有落寞時……

紅海小鎮亞喀巴:愜意出海和漂浮

紅海小鎮亞喀巴是約旦最浪漫的城市,接近傍晚,我們開進了約旦緊靠紅海邊的小鎮亞喀巴。

亞喀巴(Aqaba)是約旦唯一的港口城市,與以色列埃拉特相鄰,南部與沙特阿拉伯接壤,與埃及的西奈半島隔海相望。1965年,約旦拿出了6000平方公里的沙漠地區換來了在沙特在紅海邊上的12公里的海岸線。作爲貧油國,淡水資源也不多,農產品和工業製品都嚴重依賴進口,原本的海岸線擴張到27公里後,這個港口得以打開溝通世界的大門,承擔了貿易、旅遊等重要作用。

沙漠佔據約旦國土面積80%以上,而紅海是漫漫黃沙中醉人的藍。當太陽緩緩落下時,亞喀巴的美被體現的淋漓盡致,這座城市以它的海而聞名天下被人熟知,

這些天看夠了遺蹟,終於可以在約旦亞喀巴“換換口味”。我們乘着遊艇出海,伴着阿拉伯歡快的音樂,吹着鹹鹹的海風,享受那份獨有的愜意 。

亞喀巴灣的出海口是約旦,以色列,沙特,埃及的四國交接點。出海會經過一截狹窄港口,對面肉眼可見以色列海防人員,這一段我們不拿起手機,以防惹下偷拍罪名。

船上,我們和一羣法國青年羣歡和午餐,享受無國界的逍遙。

當晚入住了DSAHoliday Inn Resort Hotel ,酒店私有的海域是此行我們最期待的景點。死海不是海,是世界海拔最低的湖泊;死海不是海,沒有潮起潮落;死海不是海,但是它的含鹽量卻是一般海水的8.6倍。

這幾天約旦40度的高溫曬得人頭暈眼花,我們忍住想衝進死海翻江倒海的衝動,但因爲留戀紅海我們到賓館過了時間,必須憋到了第二天早晨才能下海。

次日早餐後我們來到賓館圈起的私域海灘,這裡是最受歡迎的死海游泳地,不會游泳也不用擔心,死海的鹽分含量很高,其密度要比普通的水高很多,人在死海很容易就能浮起來不會下沉。

在巨大的浮力中學會游泳很容易,最簡單地浮起來就可以享受水中樂趣。或者乾脆躺在死海上享受悠閒時光,拿着書本和飲料放在一個籃子裡,漂浮在死海上,舒舒服服地看書。

海邊安全大叔提示,死海的海水刺激性非常強,海水如果不小心進入眼睛,要立即上岸用清水沖洗。下水後必須先蹲下再慢慢嘗試仰泳,不可如青蛙一般躍入水中。

死海漂浮對人體有很好的養生效果,漂浮一個小時的時間,就相當於沉睡了八個小時,之後又經過四小時的按摩之後的效果。

死海海灘邊碰到幾位西方女子,請我們幫忙拍照,表示這是once in a lifetime的盛事。然後一起穿着泳衣和包頭泳帽,小心翼翼地把死海泥塗在臉上身上,特別美好。

死海泥的磨砂效果很卓越,狂野地把泥巴塗抹在全身,沖洗之後能感覺皮膚特別光滑細膩,效果比laprairie磨砂膏還好。以色列的國寶品牌Ahava賣點就是死海泥精華。其實,死海泥本身的效果比用它製成的護膚品效果強百倍。

耶路撒冷,交纏的聖地

約旦辦離境手續,耶路撒冷,我們更近了。

相隔四年,終於,我又來了——

“上帝若有十分美,有九分都留給了耶路撒冷”

在耶路撒冷,觸摸老城的城牆圍起一個3000年的故事,所羅門王、古羅馬、拜占庭、奧斯曼土耳其,恍如隔世

遠處,伊斯蘭教金色的圓頂清真寺特別耀目!

猶太男人的裝扮一眼就能認出來,白襯衣黑西裝,頭頂禮帽,兩鬢留着兩縷小辮子,走起路來沉穩凝重。

耶路撒冷老城是這次旅行最期待的一個地方,而耶路撒冷老城裡最不能讓人忘懷的可能是哭牆了。也許哭牆的建造者不會想到他們的宏大的建築會成爲今天世界上最重要的宗教勝地。不遠處就到了西牆,那是一個對猶太教來說充滿苦難、聖神和眷戀的地方。西牆也叫哭牆,亦有“嘆息之壁”之稱。

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教徒們在西牆前或哀哭或低聲禱告,表述流亡之苦和對古神廟的哀悼。到訪者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背景;但相信的人都會把自己的心願、祈禱寫成小字條,放到西牆的縫隙中——根據猶太傳統,在西牆下許下的心願會直達天庭。

光在牆上投下各種影子,它記錄人們的存在,但記錄不了內心曾經的滄桑。

在去往哭牆的階梯山,我拍下了這樣三個傳統猶太人,看着那個蹣跚的老人扶着欄杆走下階梯,我突然明白了那句話“上帝若有十分愁,有九分留在了耶路撒冷”。

此時此刻,不論阿拉伯人、猶太人、還是基督徒,他們所擁有的都是:三千年,陽光下的耶路撒冷!

晚餐後,我們一行人溜達到了老城。土黃色大塊的石牆讓整個古城顯得十分堅固,就像適者生存一樣,歷來的戰爭也沒能打垮它,仍舊完整的示人。這裡的石牆雖然曾經被摧殘,但是依然積極樂觀的呈現在人們眼前。

我們走到了聖墓教堂。我們在一樓站了會兒,無數的虔誠的信徒走進來,跪在石板前俯身親吻石板。

石頭被撫摸的很光滑很亮,在過去的三千年裡,有多少人站過同一塊石板地上觸摸同一寸石壁,在無形的時空裡又有多少人的祈禱是重疊的呢?

劉菲教授讓我到二樓看看,我看到拱型的古老教堂,上面有各種精美的壁畫,這裡就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地方,神聖又莊嚴,前面持着無數個燈,以前未注意到這樣的場景,如今就出現在我的眼前。

第二天上午的行程是苦路。苦路共14站,又名“苦道”,是指耶穌被審判後,從彼拉多的院子出來,揹着十字架走到各個他所經過的街道。

我們跟着導遊銀子一站一站地走,在陽光下又走入聖墓,內心一邊遊離着,一邊感受着耶穌的苦痛,也試圖去體味那些虔誠的信徒在聖墓前的心境。此情此景,讓我想起在大昭寺門前磕長頭的藏民,他們有着同樣的信仰與虔誠。

教堂頂部的壁畫正在修復,重新上色……

從教堂的中部擡頭看教堂的圓形拱頂,陽光從頂部照入到教堂裡面,彷彿一道金色的光穿梭在教堂裡,把原本有些暗的教堂照得發亮。就在教堂的中部還有一座在教堂裡面的教堂,這裡就是葬耶穌的地方。

耶路撒冷,看得到基督徒走過“十四站苦路”跪拜耶穌殉教後躺過的大石頭;在不遠處,是穿着黑長袍帶着黑禮帽的猶太人在哭牆前親吻、祈禱或飲泣;然後是前往聖殿山廣場的阿克薩清真寺朝聖穆斯林人。

伯利恆:隔離牆的塗鴉呼喚和平

伯利恆是一座位於巴勒斯坦西岸地區的城市,座落在耶路撒冷以南10公里處。伯利恆是耶穌的出生地,也是大衛的出生地和加冕成爲以色列國王的地方。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戰爭僵持持續了整個近代歷史,主流新聞都是給這兩個國家蒙上了極端主義的色彩,然而我看到真正的隔離牆時,反而不覺得恐怖,而是被囚禁的無奈。

目前世界上最長的塗鴉牆就是伯利恆的這面幾百公里、8米高的隔離牆了。

無論是古代多少次征服與易主、摧毀與重建,還是近代多少次的中東戰爭。以色列在戰火中站穩了腳跟,建立起了一個偉大的民族國家。

隔離牆上有各種塗鴉,講述了建牆以來給巴勒斯坦人帶來的痛苦。導遊說別看隔離牆並不高,等你們走近它就知道了,我們此刻要越過它,去到伯利恆,看誕下耶穌和大衛王的地方。

那是普通人翻不過的牆,但卻抵擋不住拿槍的人。

以色列人贏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慘了。這面700多公里的隔離牆把兩個民族從物理和精神上都徹底的分開了,戰爭從來沒有雙贏,願世上和平常在。

一眼望不到頭的牆,一幅接一幅反戰的塗鴉,望而生畏,不敢多看幾眼,因爲那些文字讀出來都會是難過的滋味。

很諷刺的是,google地圖無法準確定位我們在牆的哪一側,在隔離牆給的路線其實都是以色列那邊回耶路撒冷的。只是一牆之隔,不知道會演變出多少物是人非來。

身在其中,漫漫長路;抽然離去,即時想念——

關上這段旅行的大門,把這10天來看到的人和事都絮絮叨叨的講出來了,很怕記憶裡的選擇性忘記把這些漏掉了。在以色列,我的中國胃腹瀉了二日。回國後又發燒了,咳嗽中用盡了所有的時間去回憶,其實還有更多細膩的情緒沒有記錄下來。

希望所有來過的人都精神滿載的歸,這裡的美超出了我的預想——

以色列約旦沒有驚爲天人的景觀,只有厚達五千年的歷史,和代代相傳的故事,甚至來這裡旅行要花很多時間去讀歷史做準備,以至於不讓自己站在歷史面前——懵懵懂懂。

生命就像一把卷尺,誰都想盡量把它拉長。跟着EAA來旅遊吧!行走天下看世界,能走多遠生命就有多長……

(Em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