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四國外長密集訪華,有何深意?
5月29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貴陽同塞爾維亞外長塞拉科維奇舉行會談。
直新聞:
王毅外長邀請愛爾蘭、波蘭等歐洲四國外長訪華,如此密集的外交活動,其意義何在?
在美國的摻和下,中歐關係今年再一次面臨新的考驗。圍繞新疆人權問題,歐盟罕見地對中國官員實施制裁,引發中國對歐盟個別人士和機構的反制裁,歐盟因此凍結了去年年底歐盟與中國達成的雙邊投資協議,中歐關係陷入僵局。與此背景所關聯的是,立陶宛以所謂新疆人權爲由,宣佈退出中國和中東歐“17+1”跨區域合作機制,對中歐關係、中國和中歐東歐關係帶來陰影。
爲打破中歐關係僵局,維護中國和中東歐“17+1”機制,中國外交部邀請歐洲4國來華訪問,力圖夯實中國和中東歐國家的關係。受邀來華的4個國家,除西歐的愛爾蘭外,其餘3個國家是“17+1”成員,而“17+1”機制是中國推動一帶一路項目合作的一個重要平臺。“17+1”合作機制形成已有9年,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形成了一些成功作法,比如務實合作,開放透明,堅持協商自願原則,儘可能從各國實際出發,與中國加強經貿和投資關係,不受或少受某些大國的負面影響,不受意識形態制約。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是,中東歐國家與中國有傳統友誼,他們對中國從傳統社會主義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再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演進,有比較公允的認識。他們到中國訪問,看中國的經濟發展及國際貿易,也許會勸說歐盟國家正確看待中國目前的一些策略,解除歐盟某些成員國的偏見,使得中歐關係走出僵局,迴歸正常,共同爲後疫情時代的經濟復甦而攜手並進,不要成爲某些大國的附庸。
直新聞:
中歐投資協定陷入僵局,是引人注目的國際事件,這個僵局能打破嗎?
特約評論員 陳冰:
中歐投資協定,先後持續7年,經過了35輪談判,可見中歐雙方是嚴肅認真的,是經過仔細談判而達成的協議,中國在某些方面也作出了讓步,不是有些西方政客所言的“更加符合中國利益”。
去年下半年德國任歐盟輪值主席國,在默克爾的推動下,中歐最終形成投資協定,需要經歐洲議會審議批准,就可以實施了,應該在明年初實施。但是美國拜登政府今年的拉幫結派外交政策,打破了中歐的正常關係,歐盟居然和美國同臺唱戲,以人權爲由制裁中國官員。
歐盟制裁中國,是1989年以來首次,中國當然要打回去,反制了歐盟的個別人和個別機構。但5月20日,歐洲議會做了一個束縛自己手腳的決議,決定停止對中歐投資協議的審議,直到中國對歐洲個人和機構的制裁,把中歐關係打入僵局,製造出中歐關係“解凍”的新問題。“解凍”不僅需要中方努力,也需要歐盟努力,是歐盟先出手製裁中國的,要取消制裁也是歐盟先行才合理。但問題在於,中歐投資協議不僅是一個經濟協議,也事關地緣政治。
如果中歐投資協議最終能得到歐洲議會批准,就意味着拜登政府建立所謂“民主聯盟”的失敗,問題變得複雜了。很客觀地說,中歐投資協議要是最終擱置的話,對中歐雙方都不利。現在中國在努力打破僵局,王毅外長會見塞爾維亞外長時強調,中歐作爲世界上兩大力量、兩大文明,有着廣泛共同利益,雙方是合作伙伴,不是競爭對手。這是委婉地告訴歐盟,別與美國鼓譟的與中國全面競爭論調站臺,中歐應當走合作共贏的道路。
中歐關係能否打破僵局,中歐投資協議審議能否“解凍”,大概取決於三方面的進展:一是中歐通過外交途徑達成諒解,雙方都取消對彼此的制裁;二是歐美一樣存在競爭和衝突,他們在競爭中出現需要藉助中國力量來平衡的時候,中歐關係可能順次打破僵局;三是歐洲國家需要更準確地認識中國的發展及人權觀,歐洲是比美國更講人權的地方,不像美國把人權當要挾的手段。
如何讓歐洲國家的人們正確認識中國的人權觀,以及中國在爲改善人權而做出的巨大努力,是中歐關係能否走出僵局的關鍵。現在歐洲國家對中國在改善人權方面的努力認識不完整、不準確,還停留在過去30年前,或者跟着美國瞎咋呼。
更多的歐洲人到中國走一走,特別是在鄉村走一走,我相信他們會改變看法和態度的。王毅在貴陽會見歐洲國家外長,我想就有這意思。貴州曾經是貧困省份,88個縣中有66個是貧困縣,現在全部脫貧,貴陽也成了是中國大數據中心,這難道不是改善人權的生動案例嗎?看到貴州的發展,他們還會對中國人權指手畫腳嗎?
作者:陳冰,深圳衛視直新聞特約評論員。
相關報道: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郭媛丹 於文】“中歐投資協定被(歐洲議會)凍結後,中國獲得波蘭和塞爾維亞的支持”,彭博社30日的報道稱。在中歐關係面臨障礙的背景下,中國與歐洲國家高層近期頻繁互動引發關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同匈牙利、西班牙、黑山領導人互致賀電或通電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剛訪問了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波蘭、塞爾維亞、愛爾蘭、匈牙利四國外長於29日至31日對中國進行訪問。德國新聞電視臺稱,歐洲四國外長訪華,“標誌着中國與歐洲關係出現和解跡象”。
彭博社稱,上述派外長訪華的4個國家中,除了塞爾維亞都是歐盟成員國,除了愛爾蘭都是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17+1”)成員國。報道稱,歐洲議會議員本月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了一項動議,凍結批准歐盟與中國投資協定的討論,以迴應中國對歐洲議會議員和歐盟成員國的反制裁。29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貴陽同波蘭外長拉烏舉行會談。拉烏表示,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是對雙方都有利的最佳選擇,雙方應冷靜看待分歧,力爭妥善處理。彭博社還引述拉烏的話說,波蘭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理解並尊重中方的正當權益,願爲歐中關係的健康發展和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作出積極努力。波蘭歡迎中國企業對波投資,不會對中國企業採取歧視性做法。
中歐關係近期引發關注,還因爲立陶宛外長5月22日宣佈退出中國—中東歐“17+1”合作機制。香港《南華早報》30日報道稱,“17+1”機制成立於2012年,12個歐盟成員和5個非歐盟成員參與。但這在布魯塞爾引起了警覺,有人指責北京試圖“分裂和破壞”歐盟的統一,還有成員國抱怨中國的投資進度緩慢。歐盟官方新聞網站Euractiv29日發文稱,北京目前似乎正在努力尋找更多歐洲/歐盟合作伙伴,以確保該機制的發展。
王毅29日在貴陽同塞爾維亞外長塞拉科維奇舉行會談並共同會見記者。王毅表示,塞爾維亞是中國在歐洲的“鐵桿朋友”,中國人民和塞爾維亞人民都是有骨氣、講道義、重情義的英雄民族。塞拉科維奇表示,塞中友好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抽象口號,正在持續不斷轉化爲務實合作成果。在談及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時,王毅表示中國“無意在歐洲搞什麼勢力範圍”。《南華早報》引述王毅的話說,中國—中東歐合作有其現實需求、內在動力和獨特價值。與西歐發達國家相比,中東歐國家大多屬於新興經濟體,對華合作的重點和需求有明顯不同,更希望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吸引外來資金,擴大對華出口。王毅同時表示,中國—中東歐合作是中歐整體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合作聚焦經貿務實合作,不涉及防務安全領域,從來沒有地緣戰略意圖,更無意搞什麼勢力範圍。這一合作有利於實現歐洲整體的均衡發展,有利於加快實現歐洲的一體化。同時我們一直強調中國—中東歐合作要遵守市場原則和歐盟標準。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30日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歐洲四國外長訪華反映出中歐關係的全貌:分歧和矛盾不是常態,中歐關係中真正有生命力的是合作。之前中歐雙方合作是主流,是共識,但近些年歐洲對這個共識出現了一些變化,即認爲與中國的合作和分歧同等重要。現在四位外長訪華和中方進行交流,說明中歐關係有很強的自我修復功能。中歐國家的交流不會到此爲止,今年接下來還會有其他合作議題,中歐關係會迴歸合作的理念。
《南華早報》30日引述專家的分析說,雖然中歐關係目前存在緊張因素,但中國並沒有“在旁邊等待”,而是在積極尋求增進與歐洲的關係。這也反映了中歐關係的多面性和複雜性,中歐關係絕對不像中美關係那樣存在嚴重的戰略對抗,雙方在民主、人權等許多問題上有分歧,但即使是中歐投資協定本身,歐洲議會也只是“凍結討論”而不是“完全結束”。專家認爲,中國邀請歐洲四國外長訪華有兩個目的,其中之一是抵消美國孤立中國的努力,第二是希望他們平衡歐洲內部的反華勢力,從而緩解中歐關係。瑞士《新蘇黎世報》本週透露,中國正在與國際勞工組織就“強迫勞動”的標準進行談判。這可能是中國與歐盟關係的突破口,並可幫助達成中歐投資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