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硬起來 俄烏衝突將成中歐峰會的一大陰影

一位民衆在烏克蘭基輔市清理受影響的房屋。(摘自新華社)

中歐峰會4月1日登場。但《南華早報》表示,俄烏衝突恐成爲這場峰會揮之不去的烏雲。短期來看,歐盟勢必將烏克蘭議題與中歐貿易協定聯繫,施壓北京明確表態不再支持俄羅斯,長遠來看,歐盟也將從一個區域經濟體,轉變成戰略地緣政治的角色,這也將給中歐關係帶來新的挑戰。

報導稱,中歐峰會自2020年舉辦後,中歐雙方便因爲新疆人權問題的交鋒,以及隨之而來的一連串相互制裁後,關係急轉直下;而歐洲議會更以壓倒性的票數通過凍結中歐貿易協定(the 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 CAI )。此後中國與立陶宛外交降級惡化等,都讓中歐關係雪上加霜。

不過,報導引述一名知情人士說法稱,儘管北京不斷試圖將烏克蘭議題與中歐關係脫鉤,但無庸置疑,俄羅斯的入侵行爲已經成爲即將登場的中歐峰會難以迴避的重大議題。一名熟悉議程的歐盟內部人士更直言,「明確向中國表達,歐盟亟欲討論的烏克蘭問題的時候到了。」

「中國似乎想保持一種中立的態度,但在這場戰爭沒有所謂的中立角色。」歐盟駐中國大使鬱白(Nicolas Chapuis)兩週前在北京一場會議中曾說,歐盟在這次中歐峰會中最重要的任務是「儘可能的爭取中國的支持」,以幫助歐洲早日結束在烏克蘭的戰事。

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上週曾表明,北京對於尋求與歐盟關係的改善並沒未抱持太大的希望。當法國今年接下歐盟輪值主席國時,中國對於中歐關係的改善抱有很大的期待,但顯然「期待並未帶來什麼改變」。

除了短期烏克蘭問題外,從長遠來看,中歐關係也有不少新挑戰。一名在北京的匿名歐洲研究人員稱,無論如何,今年的中歐峰會將成爲中國評估如何應對歐盟新角色的契機。

上述人士直言,俄烏戰爭爆發後,歐盟已經全然脫胎換骨。歐盟過去是一個區域經濟體的角色,而如今它在戰略地緣政治上變得舉足輕重,更像是一個區域安全集團。

柏林智庫「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Global Public Policy Institute)執行長班納(Thorsten Benner)認爲,儘管要從北京口中獲得關於俄烏戰爭的任何承諾顯然是徒勞無功的,但歐盟必須讓中國明白,如果其繼續支持俄羅斯總統普丁,那勢必會嚴重惡化中歐關係。

班納坦言,這次中歐峰會雙方唯一可能達成的合作共識,只可能是穩定全球能源供應鏈,以及由戰爭所引發的糧食危機等少數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