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金融、貨幣歷史巡禮

英格蘭銀行是英國黃金的守護地,號稱全球黃金儲存量第二高的央行,僅次於美國。(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銀行家第170期:各國金融博物館大比拚(臺灣金融研訓院)

從貨幣看各國曆史,不僅可以快速切入金融演變,更能學習金錢的歷史、功能以及與文化社會的關係。歐美各國對於金融博物館的設立不遺餘力,透過各式展覽、影音互動,讓嚴肅的金融輕鬆展現「寓教於樂」的特色。

投資、貨幣、銀行等金融相關業務,時常讓人感到複雜難解,卻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位於世界各地的金融及貨幣博物館,往往扮演幫助人們更快理解國際金融世界的要角,並充分展現「寓教於樂」的特色,有些甚至已發展爲話題不斷的熱門打卡景點。

位於紐約曼哈頓金融區中心的美國金融博物館(又稱爲美國金融歷史博物館)可謂最具代表性的一家。美國金融博物館成立於1988年,位於美國紐約市華爾街48號,隸屬於掌管一系列博物館與研究機構的史密森學會。該博物館原本坐落於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米爾頓(Alexander Hamilton)所創建的美國銀行遺址上,2006年12月遷移到現在前紐約銀行總部的位置,隔年9月完成內部裝修,2008年1月正式對外開放。從其所在地的變遷史,不難感受到博物館本身在美國金融界中極具象徵性意義。

自2001年911恐怖襲擊世界摧毀紐約世貿大廈以後,基於安全顧慮,美國取消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參觀遊覽項目,位於交易所附近的美國金融博物館則取而代之,成爲當地重要的金融參訪中心,被譽爲當今美國唯一一家「致力於發揚企業家精神及民主自由傳統」的公共博物館,而且成爲特許的教育機構。

美國金融博物館內設有錢幣館、銀行館、企業家館、漢密爾頓展館等展廳,每一處都能讓參訪者充分回溯美國的金融史。

舉例來說,「錢幣館」展出衆多美國早期的金融展品,包括舊時紙鈔和金幣、第一任美國總統華盛頓於1792年簽署的美國公債債券,以及1929年經濟大蕭條、股市崩盤時的收報機紙條等,而且設有燈箱、觸控式螢幕等現代化裝置,讓觀衆理解美國紙鈔所應用的防僞手段;「漢米爾頓展館」則展出他本人簽署的重要文件、部分著作以及手槍的複製品,並介紹他的家族譜系、對美國財政金融界的影響等。

論成立時間及館藏曆史,發展悠久的歐洲有許多值得一看的銀行及金融博物館,在英國央行建築羣內的英格蘭銀行博物館正是其一。

顧名思義,英格蘭銀行博物館就是介紹創立於1694年的英格蘭銀行(BoE)之歷史,以及這300多年來,英格蘭銀行如何掌握英國的經濟脈動。該館不收門票,遊客可以自由入內,時常成爲當地中小學生校外教學的地點。

英格蘭銀行成立時,英國正與法國交戰,爲了籌措戰爭經費,由該銀行向民間籌錢借給政府,併發行紙鈔,起初是手寫,後來才改爲印製,亦即法定貨幣的起源。

館內除了展示英國不同世代的英鎊紙鈔、硬幣、帳本外,主要展區設置一艘船身藍白相間的平底船,船頭直白地寫着英格蘭銀行的角色是「維持平穩的龍骨」(Keeping on an even keel),代表央行的首要任務爲發行法幣、保護金融體系,並維持經濟發展及通貨膨脹穩定;船身的展覽區內設有互動式裝置,參觀者可以操縱握把,設法讓水平管內的鐵球停在最中央的2%通膨率目標,稍有不慎的話,鐵球即會滾到左側或右側,經濟便會動盪,藉此讓一般民衆體會到央行任務的難處。

「抓金塊」是英格蘭銀行博物館的重頭戲行程。英格蘭銀行號稱是全球黃金儲存量第二高的央行,僅次於美國。博物館內有個展覽室,室內設有一個透明安全罩,安全罩內放了一塊重達13公斤、純度達99.79%的金塊,遊客可以伸手進去試舉,感受一下沉甸甸的金塊重量。(全文請見2024年2月號《臺灣銀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