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停服” 國產大模型爭搶“平替”市場

本報記者 曲忠芳 北京報道

6月25日,國內多家媒體報道“OpenAI將終止對中國提供API(應用程序接口)服務”,不少開發者收到來自OpenAI官方的通知郵件,郵件內容顯示,自7月9日始,OpenAI將採取額外措施,阻止來自不在其支持的國家和地區列表中的區域的API流量。用戶如果要繼續使用OpenAI的服務,則需要在受支持的區域中訪問該服務。

針對這一消息,《中國經營報》記者從多名應用開發者處得到證實,部分開發者向記者反饋早在今年5月使用ChatGPT服務時,就已經遇到API接口關停、賬號停用、退費等問題。另從微博、X等國內外社交平臺的用戶反饋來看,大量反饋收到“停服”通知郵件的開發者來自中國地區。

需要說明的是,目前OpenAI公司提供的API服務面向全球161個國家和地區開放,中國內地、中國香港並未包含其中。事實上,OpenAI的產品及服務一直並未在國內市場開放,在此次“停服”郵件之前,許多開發者通過前端開發、部署代理等方式使用OpenAI產品的API接口,甚至基於API接口進行創業。不難看出,OpenAI向中國開發者密集發送通知郵件,明顯是以更公開、更嚴格的方式對非開放區域的API流量進行管控和服務封禁。

“停服”早就開始

創業者張昕(化名)向本報記者講述,早在今年5月使用OpenAI的API接口被系統停用,他向OpenAI官方發送了申訴郵件,後收到反饋郵件解釋,原因是他所屬的區域不支持使用。另一位創業者李琳(化名)透露,更早之前收到了OpenAI官方的“違規”通知,常見原因包括違反使用政策或從不受支持的位置訪問API。

停服之後的情況如何呢?張昕告訴記者,5月份API接口被封禁時,正值國產大模型大打“價格戰”,國產大模型的成本和門檻大幅降低,再加上自身創業項目的體量還不算大,其團隊就直接切換到了國產大模型平臺上了。

針對OpenAI向中國開發者密集發送提示郵件的背後原因,以及此舉涉及的地區分佈情況等問題,本報記者通過電子郵件聯繫OpenAI方面希望做進一步採訪,但截至發稿,暫未得到回覆。

謙詢智庫創始合夥人龔斌指出,嚴格來說,OpenAI這一舉動實際是符合商業公司對於法律合規、數據安全等考量的,不論是哪個公司,發展業務須遵守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法規。但要注意的是,此舉背後也不排除有來自政治政策層面的壓力。就在6月22日,美國財政部發布了一份長達12頁的擬議規則草案,要求對美國在半導體和微電子、量子計算和人工智能領域的某些投資進行監管,禁止或要求限制中國在AI和其他技術領域的投資。除此之外,6月13日,OpenAI董事會引入了具有美國軍方背景的退役陸軍上將保羅·中曾根(Paul M. Nakasone),目的在於幫助OpenAI增強應對網絡安全威脅、利用AI提升網絡安全的能力。在龔斌看來,這些動作使作爲美國人工智能公司的OpenAI在國際關係、科技競爭中的身份和定位愈加敏感,值得持續關注與觀察。

那麼,OpenAI從7月9日起對非支持國家和地區的API流量採取額外措施予以阻止,對中國市場是否會產生實質性的影響?針對這一問題,業界不同人士持有不同的看法。部分從業者表示擔憂,目前國產大模型還處在追趕的階段,許多國產大模型產品與OpenAI最新的GPT-4o多模態大模型還存在較大差距,OpenAI的停服或在短期內進一步拉大差距。其中,一些靠“套殼”OpenAI產品的項目或許不得不退出市場。與此同時,還有更多人士持有樂觀的看法,他們給出的理由包括:OpenAI的價格成本過高,原本就沒有成本優勢;國產大模型經過一年多的“奔跑”,在某些場景或綜合性能上已有躋身前列的領先大模型出現,這從HuggingFace等平臺或機構的評測結果中也可見一斑;目前大模型發展應用尚處在起步階段,對於中國的開發者而言,OpenAI應用的剛性需求、原動力並不十分充足。長期來看,當下因國際環境變化而帶來的挑戰,有利於倒逼國產廠商加速發展。

國產廠商猛拋“橄欖枝”

在OpenAI公開停服後,多家國產大模型企業迅速反應,紛紛出臺“遷移”政策,向OpenAI用戶及開發者拋出橄欖枝。

智譜AI在第一時間面向OpenAI API用戶推出了“特別搬家計劃”,該公司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使用這套“搬家計劃”,開發者的遷移工作並不困難,可以“輕鬆切換至國產大模型”。根據“特別搬家計劃”,智譜將向開發者提供1.5萬億token(token是大模型文本處理的最小單位),同時還有從OpenAI到智譜GLM的系列遷移培訓。對於高用量客戶,智譜方面表示,將提供與OpenAI使用規模對等的token贈送計劃和對等的併發規模,而且配備專屬搬家顧問及5人天(“人天”爲工作量單位)的技術專家支持等。

無獨有偶,阿里雲百鍊也宣佈,將爲OpenAI API用戶提供具有性價比的中國大模型替代方案,併爲中國開發者提供2200萬免費tokens和專屬遷移服務。根據斯坦福最新公佈的大模型測評榜單HELM MMLU,Qwen2-72B得分爲0.824,與GPT-4並列全球第四。通義千問GPT4級主力模型Qwen-plus在阿里雲百鍊上的調用價格爲0.004元/千tokens,僅爲GPT-4的五十分之一。

除了智譜、阿里雲之外,百度智能雲發佈“大模型普惠計劃”,文心旗艦款大模型首次面向新註冊的企業用戶免費,並支持用戶零成本切換至百度智能雲千帆大模型平臺。商湯“日日新”大模型則推出了“0元Go”計劃,稱“給OpenAI API用戶一個新家”。即日起,新註冊企業用戶獲贈5000萬token包,並享受專屬搬家顧問,及遷移系列培訓。

不難看出,國產大模型在經歷了前不久的集體調價之後,進一步降低大模型的使用門檻,爭搶OpenAI停服所帶來的遷移替代空間,不約而同地採取贈送token、專家顧問、培訓服務等“大禮包”。

當下,國產大模型究竟發展到什麼程度了?針對這一問題,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王仲遠在前不久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整體來看,國產大模型在過去一年裡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國產大模型在去年時還在追逐OpenAI的GPT-3.5,而到今年,國產大模型的平均水平已經超過了GPT-3.5,正在無限地逼近GPT-4。甚至在中文語境下,一些國產大模型的性能超過了GPT-4。當然,OpenAI的GPT-4本身也在不斷地迭代升級,最新的GPT-4o在性能、效率、效果上呈現出顯著的提升。總體來說,國產大模型還處在一個追趕的階段,未來不久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是國產大模型追趕上GPT-4——這是一個重要的關口。

在王仲遠看來,目前大模型在行業內非常火熱,但普通用戶感受還並不明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國產大模型的能力已達到了“可用”的水平,還需要朝着“好用”的水平方向努力。國產大模型在快速提升能力,當達到GPT-4水平後,國內市場在場景、數據等方面的優勢會發揮出來,屆時大模型能夠真正變成賦能千行百業的生產力。

(編輯:吳清 審覈:李正豪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