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斯賓塞:未來全球增長將來自於結構性變革和生產力的增長

騰訊新聞《一線》

作者 | 凌雪

編輯 | 劉鵬

在“以金融合作促全球共同發展”爲主題的全球財富管理論壇·2024上海蘇河灣大會上,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與斯坦福大學菲利普•奈特榮休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邁克爾·斯賓塞(Michael SPENCE)展開對話,暢談全球經濟發展現狀與未來增長主力。

斯賓塞表示,目前全球經濟變得更加封閉和複雜,到處都有很多限制。

“低收入國家實際上處於相當艱難的境地,他們要在更加複雜和困難的國際環境中增長。由於疫情消耗了他們大部分的財政資源,許多國家都面臨着債務困境。”在斯賓塞看來,這些國家沒有辦法完全靠自己去應對挑戰,需要幫助國際社會的幫助。

全球經濟的碎片化是否會成爲通脹環境的對手?斯賓塞也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他進一步指出,人口老齡化和生產力的下降是導致全球通貨膨脹的兩大因素,這些都是供給側的約束因素,並且都是長期的。

“根據現有技術,我預計在五年左右的時間內可能會看到逆轉。”斯賓塞表示,

中國面臨的其實是類似於供需失衡的問題。“我相信在未來也會得到解決,可能需要兩三年的時間。”

面對全球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在減少的現狀,斯賓塞認爲,未來的增長將來自於結構性變革和生產力的增長。

他進一步剖析了目前全球經濟的老齡化情況,即發達國家都在老齡化,包括歐美、日本、中國等國家,它們產生了全球GDP的75%或更多,佔據了世界經濟的主導地位。“但是印度正繼續以7%-8%的速度增長,印尼在某些地區也在增長,美洲國家也在增長。世界格局可能在10年後發生變化,這些國家將變得更大、更年輕、更具有發展潛力。”斯賓塞表示,就目前而言,“老齡化”是對增長的重大制約。

如何提升生產力?斯賓塞認爲AI隨着時間的推移,能夠極大地提升生產力,從而扭轉“負生產力”的趨勢,但AI作爲大規模的通用技術,卻難以在經濟中找到其應用的合適位置。

他舉例,比如醫療、保健、酒店業……長期以來一直處於領先地位,沒有找到任何使用技術的戰略方法。“所以問題在於我們是否能完全利用這項技術(指AI)帶來的全部潛力,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可訪問性和普及的程度。但從另一方面看,這一技術的潛力是存在的,未來我們將看到源自人工智能開發的應用爆發。”

“世界是碎片化的,尤其是技術領域,比如機器數據的管理以及數據是否能夠跨境流動、技術是否能跨境流動,存在着極其重要的問題。”他表示,這樣的障礙會讓技術應用變得更加困難,阻礙技術在全球範圍內的廣泛傳播。

他認爲,如果人們試圖在這個維度上去保持世界的開放,那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希望未來會有所改善。